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正在成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青岛市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 正加快完善全链条产业布局,高质量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崂山区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将人工智能作为面向未来的优先战略选择,着力出政策、引项目、建平台、聚生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发展走深向实点燃算力引擎。
向下扎根 打磨AI根技术
从去年年底开始“狂飙”的ChatGPT,到各大厂商争相发布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领域可谓千帆竞发。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未来人工智能领域将继续高歌猛进,2025年前,人工智能市场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和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作为集成高性能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综合性平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可以为AI研究和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于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底座具有重要意义。2月正式上线的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山东省内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首期建设100P算力,相当于5万台高性能PC的算力,是基于昇腾人工智能芯片构建的计算机集群,也是一体化、集约化、节能降耗的城市公共算力基础设施。面向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普惠公共算力服务,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青岛重点行业应用深度结合。
软硬件协同释放多元算力。华为聚焦AI根技术领域,开放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包括Atlas系列硬件、异构计算架构CANN、全场景AI框架昇思MindSpore、昇腾应用使能MindX以及一站式开发平台ModelArts等,帮助行业伙伴和开发者高效使用AI能力,创新场景化AI应用,加速千行百业智能升级。
智风入海 提升海洋环境预报精度
在北极海冰预报中,目前主要依赖基于动力学和热力学的数据模式,依靠人类设计,无法利用数据进行自主进化。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董军宇教授谈到,利用Transformer作为基本结构构建海洋领域的全模态大模型——北极海冰大模型,整合来自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多源异构数据,实现对温度、盐度、表面压强等海洋全模态数据的模拟。值得一提的是,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支持自动化数据并行和模型并行,为超大规模海洋模型的训练和部署提供了可靠的平台支撑。
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结合青岛区位优势与产业特色,在海洋领域推进AI前沿研究,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孵化“琅琊泊”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董军宇介绍,“琅琊泊”的目标是可对全球任意区域做2小时内的强对流临近预报,打造全球首个强对流领域的“ChatGPT”,助力青岛抢占全球海洋气象领域灾害预警制高点。据了解,“琅琊泊”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采用华为“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spore”,依托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澎湃算力,其海面风场和浪场实时订正模型,改变了以往数值订正思路,以大数据驱动方法另辟蹊径,通过多任务,双编码器,动态像素损失,时序滚动-空间滑动超采样等先进AI方法学训练深度学习订正模型。此外,“琅琊泊”实现了将东西跨度4600—6600公里,南北跨度约5000公里的整个西北太平洋风场和浪场预报数据,实时订正为再分析数据,大大提高了预报精确度,并有效解决了向量场(风向)和标量场(风速和浪高)同时订正的难题。
实时监测 白龙智潜深海
“白龙浮标”是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6000米级深海气候观测锚系浮标系统,是深海气候观测支撑平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宁春林介绍,6000米级的深海观测白龙浮标系统既可观测海面风速、风向、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气象要素,还可采集水下温度、盐度剖面、海流剖面等海洋要素,能够为全球海洋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
据了解,浮标在位运行期间,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将观测数据实时传回岸站,同时,可以通过岸站系统监控浮标运行状态和远程控制浮标观测。宁春林谈到,日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通过国内唯一GTS全球电信系统接口完成了白龙浮标业务化数据全球共享工作,实现了该站气象和海洋观测数据以标准格式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发布。数据同时在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入库,提供给国内气象部门和行业用户应用。
在原有白龙浮标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创新和技术攻关,使用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后成为白龙智能化浮标。宁春林介绍,升级后的白龙浮标能够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和AI算法识别海洋关键过程并实现加密观测,同时,可以利用浮标视频监控数据和AI算法识别周围船和人,并在特定情况下进行预警和取证。此外,还可以利用浮标水下高速相机数据和相关AI算法对浮游生物进行识别和分类,深耕海洋微生物科研沃土。
编辑:李珮雯
监制:蔡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