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广告 X

原创 刘博团队

刘强东的最新表态,再次将稳定币推上风口浪尖。

在6月17日一场分享会上,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谈及了多个话题。对于创新,他表示京东还有6个创新项目,其中之一是稳定币。

刘强东称,希望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都申请稳定币牌照,通过稳定币牌照能够实现全球企业之间的汇兑,能够把全球的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效率提高到10秒钟之内。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激动人心?仿佛又一个财富风口摆到我们面前。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稳定币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的?

什么是稳定币?它真的“稳定”吗?

你可能听过比特币、以太坊,这些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巨大,动不动就“过山车”,让人心惊肉跳。所以,它们没办法真正充当货币来支付,更像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品。

而稳定币,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而生的新物种。

简单来说,稳定币是一种“有储备、币值稳定”的加密货币。

它不像比特币那样锚定算法,或迷因币来自于网络热梗,稳定币锚定的是一种硬通货,比如美元,承诺1:1兑换。你每买1美元的稳定币,发行公司就必须在银行存入1美元现金或等值的短期国债。

如美国最新的监管要求就明确指出,发行100亿美元的稳定币,必须准备100亿美元的现金、短期美债(93天内到期)或者央行存款,随时准备跟稳定币持有者实现兑换。

这就像银行发钞一样,背后有真金白银做支撑。

那么,发行稳定币的公司怎么赚钱呢?

他们不靠炒币,而是利用你购买稳定币的资金进行投资,例如购买债券或进行定存,从而获得利息收益。对于机构大户的大额操作,还可以收取手续费。

所以,稳定币的本质是支付工具,而不是用来炒作的资产。这点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它未来的价值走向。

当前,全球对稳定币的热情空前高涨。美国、欧洲、亚洲都在积极布局。

特别是中国香港,更是成了各路巨头争抢的“试验田”。

2024年7月,香港金管局公布的首批“稳定币沙盒”参与者名单中,就包括了京东币链科技(香港)、圆币创新科技等区块链公司,以及渣打银行、香港电讯等传统金融和电信巨头。

最近,香港立法会也通过了《稳定币条例草案》,正式设立法币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

随之而来的,是资本市场的狂热。

沾上“稳定币”概念的股票,立刻被炒得火热,股价飙升。比如众安在线(众安保险)因为参股了圆币创新科技,股价在几天内累计上涨超过70%。

这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多年前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争夺战。

当年,第三方支付牌照刚出现时,也是被各路资本奉为“香饽饽”,一张牌照甚至能炒到一个亿,大家都觉得抢到牌照就能躺着赚钱。

然而,央行发了几十张牌照后,市场迅速洗牌。很多公司根本发展不起来,牌照也越来越不值钱,最终甚至自动过期,无人接盘。

因为到最后大家才发现,第三方支付就那么几家能做起来,市场份额早已被巨头瓜分殆尽。

今天的稳定币,正走在当年第三方支付的老路上。

无数公司前仆后继,希望通过这个概念提升公司形象,拉高估值。然而,当热潮过去,真正的市场竞争才会浮出水面。

试想一下,未来全世界需要多少种稳定币?十几种撑死了。

一个国家又需要多少种稳定币?两三种足矣。

那些真正能在全球流通的稳定币,一定是背靠最稳定的硬通货,基于最开放自由的监管环境,而且由具备强大实力和生态的巨头发行。

像目前全球稳定币发行规模已超过2400亿美元,但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也只是头部那几家。

像刘强东所说的,京东希望在全球发行稳定币,这是巨头们的雄心。

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甚至像“小商品城”这样的上市公司,即便有应用场景,想要在全球稳定币市场分一杯羹,也无疑是痴人说梦。

因为稳定币的竞争,最终拼的是信任、是流动性、更是全球范围内的认可。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稳定币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概念炒作。

未来,绝大多数稳定币,都会像当年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一样,逐渐失去价值,甚至被市场淘汰。

真正能留存下来的,将是寥寥无几的行业巨头,它们将凭借技术、品牌和生态,瓜分全球稳定币的蛋糕。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千万不要被短期的股价波动和“新概念”冲昏头脑。

盲目追逐那些沾边就涨的概念股,很可能最终会发现,自己买到的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空头支票。

© 版权声明
法律援</div>        </div>
    </div>
        <div cla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