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赵国刚吃了个哑巴亏。
四十万军队,全军覆没。
坑杀,不是战死。
长平这一仗,打完之后周边几个国家都沉默了好几个月。
没人敢说话。
可这事儿,真不是一两天造成的。

要说头绪,还得往回翻个十几年。
那时候的赵国,手里刚拿到一块宝贝——和氏璧。
稀世之宝。
秦国一看,眼珠子都红了,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
赵王心动了。
但也怕被骗。

毕竟那会儿的秦国,已经是个“说翻脸就翻脸”的主儿。
朝堂上一片乱哄哄,没人能拿主意。
后来,一个出身不高的年轻人站出来,说愿意带璧去秦国谈这事儿。
他叫蔺相如。
那时候没人太看好他。
可结果呢?他真把这事办成了——带着和氏璧回来了,一点都没损。

赵王高兴坏了。
赏封地,升官,连老将军廉颇的官职都比不过他。
可这事儿,仔细想想,真的是胜利吗?
换个角度说,那场外交的“成功”,其实暴露了赵国一个很大的问题:没牌打了,只能靠人嘴上硬。
当时的赵国,已不是当年武灵王横扫北地的时候了。
军队久未整编,边防松弛,朝中内斗不断。

赵王自己也刚继位不久,根基不稳。
外面看着风光,其实里头虚得很。
秦国不是傻子。
他们也看出来了。
两年后,秦军就开始“试探性”进攻赵国边境,连打带抢,好几座城都没了。
赵国这边又开始慌了。

赶紧请出老将廉颇守边。
廉颇不急,筑墙、挖壕、屯粮,不跟秦军硬碰。
这个打法其实挺对的。
拖下去,秦国就得撤,毕竟他们远道而来,耗不起。
可赵国朝中有人不这么看了。
说廉颇是老了,怕了,没胆量。

这时候,赵括的名字第一次被提起。
赵括是谁?赵奢的儿子。
赵奢是赵国出名的名将,打仗有一套,当年连魏国都被他压着打。
赵括从小读兵书,讲起兵法头头是道。
可问题是——他从来没上过战场。
赵王犹豫了一下。

但最终还是换了人。
理由很简单。
赵王急。
他等不及了。
赵括一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推翻廉颇原来那一套防守布置。
他说:“防守是懦夫的办法,我们应该主动出击。”

这话听着挺提气。
可现实不是讲义气的地方。
赵括让赵军离开险要地形,转战平原。
秦军早就等在那儿了。
白起——秦国的头号悍将。
擅长的就是围点打援、断补给、釜底抽薪那一套。

赵军刚一出击,就被他合围了。
那时候的长平,情况极端恶劣。
赵军被围困好几个月,粮草断绝,水源被截,士兵开始吃马肉,后来连马骨头都啃。
赵括不认输。
他还想着突围。
亲自带兵冲锋,结果被乱箭射死。

主将一倒,军心散了。
剩下的赵军,不得不投降。
白起看着这几十万降卒,摇了摇头。
他知道,如果这些人放回去,以后还会变成敌人的士兵。
于是下令,全部坑杀。
没有审判。

没有交换。
没有幸存。
那天之后,赵国再也没缓过来。
这事儿如果单看,好像是赵括的问题。
可真要追根溯源,问题不是出在一个人身上。
赵国这些年,一直靠外交在维持表面的平衡。

从蔺相如开始,每一次对外的“胜利”,其实都是一次向内的透支。
他们太信任嘴了,太相信聪明人能救国了,太高估“巧”的作用了。
那时候的秦国,正在用十年时间练兵、修法、重农,把全国当战场来准备。
而赵国呢?还在讨论谁的官大,谁的功高,谁该让谁一步。
渑池之会上,秦王让赵王当众弹琴。
那是赤裸裸的羞辱。

可赵国还把这当成“蔺相如又一次救场”的神话来讲。
他们说这叫“将相和”。
可事实是,赵国正在一点点丧失主动权。
等到长平一战,赵国已经没有任何可以调动的余地了。
四十万人,全部白死。
那不是一场战败,是一个国家的断层。

从那以后,赵王再也不提赵括的名字。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华书局,2014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刘向,《战国策·赵策》,中华书局,2013年。
李开元,《战国七雄兴亡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