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成央行上场,数字货币要换世界底牌?

广告 X

  (来源:藏金洞)


  洞主江湖说: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但值得你去探索和反思。


超9成央行上场,数字货币要换世界底牌?

  亲爱的​藏金洞友们:

  “你手机里的钱包,未来可能不是支付宝、微信,而是你央妈亲自发的。”

  这句话听着是不是有点离谱?

  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报告,全球已经有超过九成的央行正在研究、试点或筹备推出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

  这不是玩票,这是要换牌桌。

  今天,洞主就带大家揭秘这场央行级别的“换装游戏”,到底在比什么牌、赌什么命?

  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和欧洲的数字欧元,谁能更早“插上全球支付的旗帜”?

  又能不能真的替代掉传统金融系统的那一套老把式?

  你以为数字货币只是一个APP支付方式?

  错了!

  它可能是货币主权的终极战争。

  在“去美元化”“大国博弈”“跨境支付碎片化”的背景下,央行数字货币正悄悄撬动全球金融的地基。

  而最让人紧张的,不是它来了,而是:

  它由谁来发?谁来控?谁来互认?

  什么是CBDC

  数字货币已经不新鲜了,咱们早在淘宝扫码那一刻,就已经习惯了无纸化支付。

  但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不一样,它是由央行直接背书、发行、流通的数字货币,具有国家法偿性。

  通俗点说:微信支付宝里的钱,是商业银行存款的映射,本质是M1/M2。而CBDC,是央行直接发行的数字形态现金,是M0。

  你可以不用支付宝,但你不能不用“钱”。这才是CBDC的本质:数字化的“国家信用”,并带着央行的“发行锚”和“政策意志”。

  BIS说得很直白:如果不做CBDC,未来的支付和金融系统就会被大型科技平台主导,央妈将会“失声”。

  两种进击之道

  e-CNY和数字欧元,一个是全球CBDC项目里跑得最快的选手,另一个则是步步为营、谋定后动的老法师。

  两者的出发点,就完全不是一条路。

  中国的e-CNY,是一场主动进攻。

  其核心目的,是应对国内支付市场被两大科技巨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垄断的局面,重新确立央行在支付体系中的绝对核心地位。

  在国内,它被设计用来赋能民生场景,比如政务缴费、社保发放,提升金融普惠。

  这背后,是“金融安全”的国家级战略。

  自2014年启动研究,2020年开始试点,e-CNY遥遥领先,已在数十个城市和场景中广泛测试。

  欧洲的数字欧元,则是一场被动防御。

  它的首要动机,是应对现金支付的持续衰落,以及对非欧洲支付公司(主要是美国的Visa和Mastercard)主导市场的不安。

  欧洲央行担心,再不行动,欧元区将彻底失去“战略自主权”。所以数字欧元的设计,更像一个捍卫欧洲现有金融体系和价值观(尤其是隐私)的“数字堡垒”,目标是构建“欧洲自主支付链”,与现金共存。

  它的推进极其审慎,即使发行,最早也要到2025年底之后。

  “双层运营”的博弈

  e-CNY和数字欧元都采取了“双层运营”体系:

  央行在第一层负责发行,商业银行或支付机构在第二层负责面向用户的流通和服务。

  这个设计有点像“你国家印钱,我银行发钱”。

  为何不“单层”,让央行直接对用户?因为一旦央行取代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功能,整个银行体系就会被“釜底抽薪”,引发金融海啸。

  但同样是“双层”,两家的算盘打得完全不一样。

  中国的第二层,是“受管理的寡头”模式。

  央行“审慎选择”的运营机构不仅包括大型国有银行,还囊括了科技公司和电信运营商,并巧妙地将两大支付巨头也纳入其中。

  这一招,既利用了它们的庞大用户基础和技术实力,又将其置于央行的直接监管之下,同时还强制要求所有支持电子支付的商户无条件接受e-CNY,体现了强力的推行意志。

  欧洲的第二层,是“受监管的自由市场”模式。

  它主要依托传统的银行和受监管的支付服务商,向欧元区内所有合规机构开放。

  目标是利用现有的金融系统进行分发,避免欧洲央行与数亿用户产生直接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银行体系的稳定。

  你看,一个是为了收编巨头、强力渗透,一个是为了保护银行、维持现状,高下立判。

  “可控匿名”给谁看

  “匿名”是给你用起来像现金;

  “可控”是央行需要你出事时能定位你。

  中国的e-CNY,官方说法是“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

  它通过钱包分级实现:用手机号就能开立的低级别钱包,有较小的余额和支付限额,可以匿名使用;

  而提供了身份证件的高级别钱包,限额则大幅提高。

  在后端,用户的个人信息由运营机构加密保存,央行日常看到的是匿名化数据,但在符合法律程序时,可依法调取信息。

  它的价值主张是:国家会保护你的数据不被商业公司滥用。

  欧洲的数字欧元,则把“设计即隐私”放在核心位置,这是对欧洲民众强烈诉求的回应。

  它计划通过“在线交易有限透明、离线交易高度隐私”的方式实现。在线支付需要实名注册,但央行系统看不到个人身份;

  而离线支付则能实现近似现金的匿名性,不过会限制在小额交易。

  它的价值主张是:央行不会监视你,也会限制银行使用你的数据。

  说白了,一个防的是资本,一个防的是公权。

  但无论哪种,完全匿名的CBDC都是不可能的,反洗钱是底线。

  技术路线的差异

  e-CNY的技术架构是“集中管理下的混合模型”,是一种“准账户+代币”的体系,确保央行的绝对控制权,同时允许“双离线支付”——双方手机都没网也能碰一碰完成交易。

  它更重实用,不限定必须用区块链,一切以快速落地为准。

  欧洲央行则在探索“混合式架构(许可链)”,尝试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来优化央行与银行间的协同,增强系统韧性。它倾向于一个模块化、技术中立的架构:央行设定标准和核心功能,允许多个前端系统接入。

  一个在建地铁线,一个在写地铁规划书,进度和思路的差别一目了然。

  货币政策的后手

  e-CNY和数字欧元,目前都宣称自己是“政策中性”的,是对现金的补充,不打算成为主动的货币政策工具。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都不计付利息。这是为了避免它们成为储蓄账户的替代品,从而干扰现有的利率政策传导。

  但,这只是现在的说法。

  e-CNY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的潜力,为定向政策工具开辟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比如,可以发放有特定使用期限或特定用途的刺激款项。而欧洲央行则在测试“梯度报酬”机制,即对超过持有上限的数字欧元施加惩罚性利率,这本身就是一种调控手段。

  说白了:现在都不想搞事,但都为未来“能搞事”做好了万全准备。这才是央妈的高明之处。

  别让数字货币吸干银行

  CBDC对金融稳定最大的风险,是“银行脱媒”——存款从商业银行大规模流向无风险的央行数字货币。

  尤其在危机时刻,安全的CBDC可能成为“避风港”,加速银行挤兑。

  为了防止银行体系被“吸血”,两边都设了防火墙。

  中国的策略是“隐性限制”:

  零利息设计:作为储蓄工具没有吸引力。

  分层钱包限额:根据你实名认证(KYC)的程度,天然限制了你能持有的总量。

  欧洲的策略是“显性硬控”:

  校准化的持有上限:欧洲央行正在研究设定一个具体的个人持有上限,比如之前讨论过的3000欧元。

  “瀑布”机制:一旦你的数字欧元钱包超过上限,超出的部分会自动“流入”你绑定的商业银行账户,反之亦然。

  商户零持有:甚至提议商户不能持有数字欧元,余额必须结算到商业银行账户。

  欧洲这套精细的、以保护银行为导向的措施,充分说明了银行业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力有多大。

  同时,这也是为了防止出现“货币数字化真空”被私人数字资产填补。

  跨境支付之战

  如果说国内应用是“练兵”,那跨境支付才是数字货币的“终极战场”。

  这场战争的核心,是绕开当前以美元和SWIFT报文系统为主导的传统体系。

  中国正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联合中国香港、泰国、阿联酋以及新加入的沙特,打造一个全新的跨境支付网络。

  在这个平台上,各成员的CBDC可以进行点对点的直接兑换,实现了更即时、更廉价的跨境支付,完全绕开了代理行。

  mBridge被广泛视为构建一个非美元支付体系的基础设施,而香港的试点,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小范围预演”。

  欧洲也不甘落后,通过BIS主导的“Project Atlas”等项目,测试欧元与人民币等货币的跨境CBDC清算,试图消解代理行瓶颈,增强欧元的国际地位。

  未来全球支付的格局,可能不再是单一的美元体系,而是一个由美元区、欧元区、和以人民币为中心的区域构成的“多极世界”。

  洞友们,CBDC不是一个支付工具,而是一场货币权力的“数字重编”。

  e-CNY和数字欧元,不是支付宝和PayPal的竞争对手,它们要改的是:谁来发钱,谁来控账,谁来定规则。

  数字化不是终点,规则制定才是竞争的本质。

  我们看到的,是“可控匿名”、“双层运营”、“分布式账本”;

  央行看到的,是货币主权、金融安全、支付话语权。

  这不是技术赛道,而是国家意志的延伸。短期看,e-CNY在规模化落地方面遥遥领先;

  长期看,数字欧元在技术互操作性与国际标准上的参与,或将深刻影响全球CBDC的治理框架。

  最后送洞友一句话:

  真正改变世界的,不是新技术本身,而是谁在用新技术,去重塑旧世界的规则。

  #央行数字货币#e-CNY #数字欧元#双层运营#全球支付格局




© 版权声明
法律援</div>        </div>
    </div>
        <div cla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