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放大招!虚拟货币被认可是‘财产’了?欠币不还能告赢吗?

广告 X

跟大家说个大新闻啊!6月18号的时候,最高人民法院的官方公众号转载了人民法院报一篇文章,标题是《刑事涉案虚拟货币处置挑战创新与司法担当》。别看标题有点严肃,这事儿对咱们玩虚拟货币的投资者来说,可是个实打实的里程碑!

最高法放大招!虚拟货币被认可是‘财产’了?欠币不还能告赢吗?

核心点在哪儿呢?最高法通过具体案例,明明白白说了:虚拟货币有财产属性。没错,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从法律层面,咱们手里的虚拟货币被正式认可是“虚拟财产”了,有它的价值,之前吵了好久的“虚拟货币到底受不受法律承认”这事儿,基本可以画上句号了。

这意味着啥?说简单点,以后不管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纠纷,只要涉及虚拟货币,比如有人借了你的币不还、委托别人理财亏了闹纠纷、离婚分财产时涉及虚拟货币,甚至有人侵权弄坏了你的币要赔偿——这些情况里,法律都认你手里的虚拟货币是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受法律保护,你完全可以凭这个去主张自己的权利,该要回来的要回来,该赔的让对方赔。对咱们这些数字资产持有者来说,这可是权益保护往前迈了一大步啊!

而且文章里还说了两条合规处理涉案虚拟货币的路子。第一条是通过境外合规交易所变现。最近北京公安和香港的石台交易所搞的“北京模式”就挺成功的,第二条是“黑洞地址销毁”,就是说如果有些虚拟货币(比如隐私币)被用来犯罪,还危害到国家安全,那就可以转到一个“取不出来”的黑洞地址里,永久销毁,断了坏人的念想。

一、法律认可的具体影响

1. 民事领域的突破

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得到司法确认后,在民事纠纷中,法院将依据《民法典》第127条(保护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进行裁判。例如,在借贷纠纷中,若一方借币不还,另一方可以主张返还;在委托理财纠纷中,若因对方过错导致损失,可要求赔偿。

但需注意,虚拟货币交易本身仍受限制。根据2021年《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因此民事合同若涉及非法交易(如境内兑换、发行代币等),仍可能被认定无效,损失自担。

2. 刑事案件中的财物认定

在盗窃、诈骗等侵财类犯罪中,虚拟货币被明确视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例如,深圳福田区法院曾审理一起盗窃虚拟货币案件,被告人因盗窃价值43万元的以太币,被认定为盗窃罪,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此外,虚拟货币还可能作为犯罪工具(如洗钱、恐怖融资),此时司法机关可依法追缴或销毁。

二、北京模式:涉案虚拟货币合规变现路径

1. 操作流程

委托与检测:公安机关将涉案虚拟货币委托给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交所),由专业机构检测其真实性和数量。

跨境变现:通过香港合规持牌交易所(如OSL Exchange、HashKey Pro)公开出售,变现为法定货币(如美元)。

资金回流:履行国家外汇管理审批手续后,资金结汇转入公安机关专户,最终上缴国库。

2. 案例与优势

北京顺义分局曾通过该模式成功处置一起案件,从检测到结汇仅用24小时,确保价格公允(参照市场行情设定保留价)和流程安全(全程录音录像,服务机构缴纳110%履约保证金)。

该模式既避免境内非法交易,又通过香港的合规渠道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同时符合国家外汇管理规定。

三、黑洞地址销毁:针对高风险虚拟货币的处置

1. 技术原理

黑洞地址是一种无法生成私钥的特殊地址,一旦虚拟货币转入,便永久无法提取,相当于“链上销毁”。

2. 法律依据与适用场景

对于被用于犯罪且危害国家安全的隐私币(如门罗币、Zcash),司法机关可将其转入黑洞地址。例如,某案件中查获的隐私币因涉及恐怖融资,被依法销毁。

销毁操作需严格遵循程序,确保符合法律规定,避免误操作或滥用。

四、投资者需注意的法律建议

1. 合规投资红线

不参与非法交易:境内禁止虚拟货币与法币兑换、代币发行等活动,避免通过境内平台交易。

谨慎选择投资渠道:若通过境外平台,需确认其合规性(如持有香港、美国等地区牌照),并注意跨境资金风险。

2. 合同签订与证据保存

明确权利义务:涉及虚拟货币的借贷、委托理财等行为,应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币种、数量、期限、违约责任等。

保存交易记录:包括转账凭证、钱包地址、聊天记录等,以备纠纷时举证。

3. 风险防范与纠纷处理

警惕高收益承诺:虚拟货币市场波动大,承诺保本保收益的项目可能涉嫌非法集资。

及时寻求法律帮助:若遭遇侵权或纠纷,可向专业律师咨询,通过司法途径维权,但需注意民事合同可能因违法而无效的风险。

五、最新政策与国际合作动态

1. 国内监管持续收紧

2025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再次提醒警惕虚拟货币非法集资,强调参与交易后果自负。

司法处置渠道(如北京模式)虽为涉案资产提供合规出口,但个人投资仍面临法律风险。

2. 国际协作与技术追踪

我国正加强与国际反洗钱组织合作,通过链上数据分析、跨境司法协查等手段打击虚拟货币犯罪。例如,与币安等平台合作追踪资金流向,冻结涉案资产。

未来,随着技术发展,监管可能进一步细化,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

最高人民法院对虚拟货币财产属性的认可,为投资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同时也需清醒认识到,虚拟货币在我国仍面临严格监管。合规处置涉案资产的“北京模式”和“黑洞地址销毁”机制,体现了司法创新,但个人投资需严守法律红线,理性评估风险。建议投资者在专业法律指导下参与市场,避免因盲目跟风而陷入法律纠纷。

最高法放大招!虚拟货币被认可是‘财产’了?欠币不还能告赢吗?

© 版权声明
法律援</div>        </div>
    </div>
        <div cla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