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或交易虚拟币的行为怎么处理

广告 X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在中国,投资或交易虚拟币(包括比特币、以太坊、泰达币等)的行为受到严格的法律和政策规制。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规定,虚拟币相关活动被明确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参与此类行为可能面临多重风险(法律风险、财产损失风险等)。以下从法律定性、行为后果、处理路径及风险提示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中国对虚拟币的法律定性

投资或交易虚拟币的行为怎么处理

中国对虚拟币的法律定性以“否定其货币属性、禁止金融化炒作”为核心,主要依据以下文件:

(一)核心政策文件

《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银发〔2021〕237号)

(以下简称“237号文”):

明确虚拟货币(包括泰达币等稳定币)
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任何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的行为(如兑换、结算、信息中介等)均属非法金融活动《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银办发〔2017〕141号)

等早期文件:

已明确禁止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持(如开户、转账、清算等)。

(二)法律性质总结

非货币属性:虚拟币不具备法定货币的“法偿性”和“强制性”,不能用于商品和服务定价、支付结算等法定货币功能。非法金融活动:与虚拟币相关的兑换、交易撮合、信息中介、代币发行融资(ICO)等业务,均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不受法律保护。虚拟财产的特殊性:虽《民法典》第127条承认网络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但虚拟币的“非法金融化”定位导致其无法作为合法财产受到全面保护(司法实践中通常不支持虚拟币交易的合同效力)。

二、投资或交易虚拟币的具体行为及法律后果

根据行为主体和具体操作的不同,投资或交易虚拟币可能涉及以下法律风险:

(一)个人投资交易虚拟币

个人单纯持有虚拟币(未参与交易或兑换)虽不直接违法,但需承担以下风险:

财产损失风险:虚拟币价格波动极大(如比特币曾单日暴跌超50%),可能因市场波动导致全部亏损;资金安全风险:虚拟币交易平台多为境外机构,国内用户资金可能通过非正规渠道流转,存在被挪用、卷款跑路风险;法律关联风险:若交易资金涉及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如接收上游犯罪所得用于购买虚拟币),可能被认定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刑法》第312条)。

关键结论:个人投资虚拟币虽不被法律鼓励,但一般不直接构成违法;但交易行为(如通过平台买卖、兑换法币)可能因涉及“非法金融活动”被监管部门查处,且交易合同无效,损失需自行承担。

(二)机构或平台从事虚拟币相关业务

任何机构或个人组织、协助虚拟币交易的行为均属非法金融活动,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非法经营罪

(《刑法》第225条):

未经批准,从事虚拟币兑换、交易撮合、信息中介等业务,扰乱市场秩序且情节严重的,可认定为非法经营罪,最高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刑法》第287条之二):

若平台明知他人利用虚拟币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洗钱等犯罪,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或交易服务,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行政处罚

监管部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局、公安等)可对涉案机构采取查封场所、扣押财物、罚款等措施;对直接责任人员可限制从业资格。

(三)境外交易的影响

即使虚拟币交易发生在境外(如通过境外平台买卖),国内用户参与仍可能面临风险:

资金跨境流动违规:通过地下钱庄、虚拟币“跑分”等方式转移资金,可能违反《外汇管理条例》,被认定为“非法买卖外汇”(最高可处违法所得10倍罚款);境内服务支持违法:若境内机构为境外虚拟币交易提供推广、技术支持等服务,仍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的共犯。

三、虚拟币交易纠纷的处理与维权

若因虚拟币交易引发纠纷(如平台跑路、卖方违约、资金被盗等),维权难度极大,主要原因包括:

(一)合同无效,法律不保护交易

根据237号文及司法实践,虚拟币交易合同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禁止非法金融活动)自始无效。法院通常不会支持“返还购币款”或“赔偿交易损失”的诉讼请求,仅可能对“因欺诈、盗窃等非合同原因导致的直接财产损失”进行有限救济。

(二)维权途径的限制

向公安机关报案:若交易涉及诈骗(如卖方收款后失联)、盗窃(如平台黑客攻击导致资产丢失)等刑事犯罪,可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刑事追赃程序挽回损失;向监管部门投诉:若交易平台存在虚假宣传、违规开展金融业务等行为,可向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局等部门投诉,推动行政调查;民事诉讼(有限救济):仅在交易相对方存在“欺诈”(如虚构平台资质)或“侵占”(如非法占有购币款)等情形时,可能通过民事诉讼主张返还财产,但需充分举证对方过错。

四、风险提示与合规建议

为避免因虚拟币交易遭受损失或法律风险,建议:

严格遵守法律:不参与虚拟币兑换、交易撮合、信息中介等任何非法金融活动;警惕高收益诱惑:虚拟币交易常被包装为“高回报投资”,实则可能是诈骗或传销陷阱(如“虚拟币理财”“拉人头返利”);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不向陌生平台或个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选择合法投资渠道:通过银行理财、基金、股票等正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避免因虚拟币交易导致“血本无归”。

总结

在中国,投资或交易虚拟币的行为不被法律认可,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个人参与虽不直接违法,但需自行承担财产损失风险;机构或平台从事相关业务则可能构成犯罪。公众应严格遵守监管规定,远离虚拟币炒作,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方式。

© 版权声明
法律援</div>        </div>
    </div>
        <div cla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