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条例》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如锚定港元、美元等法定货币的加密货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落地。以下从监管框架、市场影响、竞争格局及风险挑战四方面综合分析:
一、监管框架核心要点
强制发牌制度
适用对象:任何在香港发行法币稳定币,或在境外发行锚定港元价值的稳定币机构,均需向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申领牌照。
准入门槛:
非银行机构需实缴资本至少2500万港元(银行可豁免);
储备资产必须100%为高流动性资产(现金、短期国债等),且独立托管于持牌银行;
持有人可无条件按面值赎回法币,发行人需在1个工作日内处理赎回请求。
过渡期安排:
原有稳定币发行人需在11月1日前提交牌照申请,否则进入结业期;已提交申请者可获临时牌照至2026年1月底。
严格合规要求
反洗钱与透明度:发行人需建立反洗钱机制,每日公开储备资产审计报告,禁止支付利息以防变相吸储。
广告限制:仅允许持牌机构发布稳定币相关广告,严防误导性宣传。
二、市场影响与战略意义
跨境支付效率革命
稳定币可大幅降低跨境结算成本与时间:京东测试显示,单笔跨境支付成本从3.2美元降至0.9美元,时间从3天缩至2分钟。蚂蚁集团旗下Whale平台计划接入稳定币后进一步降费50%。
应用场景拓展:聚焦跨境贸易(如中东石油商尝试人民币稳定币结算)、现实资产代币化(RWA)及数字资产交易(44家券商已升级牌照支持稳定币交易)。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成为首个对稳定币实施穿透式监管的司法辖区,吸引Circle、Tether等国际机构布局,推动Web3.0生态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探索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减少对SWIFT依赖。华夏基金(香港)已推出规模超5亿美元的链上离岸人民币货币基金。
全球竞争格局
美国对比:特朗普签署的《天才法案》强制稳定币绑定美债储备,强化美元霸权;
香港优势:开放监管框架支持多币种稳定币,为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提供试验田。
三、牌照竞争格局(首批聚焦头部机构)
传统金融机构领跑
香港三大发钞行(中银香港、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因成熟法币储备管理经验成为热门申请者,中银香港、渣打已启动申请流程。
中资银行(工银亚洲、建银亚洲)凭借跨境支付基础参与竞争。
科技巨头与沙盒企业
蚂蚁集团:整合支付宝HK生态,拟推出港元稳定币;
京东:测试锚定港元的稳定币,优先应用于跨境贸易(如“京东全球售港澳站”);
沙盒测试方:圆币科技(跨境支付)、渣打联合体(银行+电讯场景)因技术成熟度优先。
牌照审核重点
技术安全与风控:优先支持能防范黑客攻击、具备独立托管能力的机构(此前有公司因系统漏洞损失2600万港元);
真实场景需求:概念化方案将被淘汰,需具体落地计划(如RWA、供应链金融)。
四、风险与挑战
市场过热与泡沫化
部分港股“稳定币概念股”年内涨幅超10倍(如中国三三传媒涨14倍),但无实质业务支撑,香港证监会已启动股价异常调查。
挤兑与流动性隐患
稳定币缺乏央行贴现机制,若储备资产流动性不足(如2023年USDC硅谷银行危机),可能引发挤兑。
美元依赖与地缘博弈
全球90%稳定币锚定美元,港元稳定币需应对汇率波动;美国通过绑定美债储备强化美元主导权,香港需加速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布局以破局。
未来展望
短期焦点:首批牌照预计2026年初发放,仅2-3张,发钞行与科技巨头或主导。
长期战略:构建“数字人民币+稳定币”双轨体系,推动跨境支付自主化,但需破解美元依赖、完善流动性保障机制。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多次警示:稳定币本质是支付工具,无升值空间,投资者需警惕概念炒作,回归真实场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