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华尔街的一间会议室里,前纽交所总裁 Tom Farley 正对着屏幕上的比特币 K 线图点头。屏幕左下角的数字格外刺眼:24000 枚 —— 这是他执掌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Bullish 的比特币储备量,按当前价算,价值超过 280 亿美元。“下周提交 IPO 申请,代码就用 BLSH。” 他对着电话那头的彼得・蒂尔说,窗外的阳光刚好照在桌上的《天才法案》复印件上。
谁能想到,这家曾试图借壳上市失败的交易所,如今靠着比特币储备就能冲击美股。更疯狂的是,背后站着 PayPal 创始人、Facebook 早期投资人彼得・蒂尔 —— 这位硅谷大佬正用 2.4 万枚比特币,赌加密货币的合规时代已经到来。

一、2.4 万枚比特币的 “底气”:比很多国家的储备还多
(一)比特币成了 “上市通行证”
在 Bullish 的香港办公室,110 名员工正忙着整理 IPO 材料。合规总监李姐翻着一份清单念叨:“德国 BaFin 牌照、香港 VATP 牌照、2.4 万枚比特币储备证明……” 她指着屏幕上的全球上市公司比特币持仓榜,“现在排第五,上市后能冲进前三,比特斯拉还多。”

这 2.4 万枚比特币可不是小数目。按 12 万美元 / 枚的现价,相当于 288 亿美元 —— 能买下 3 个蔚来汽车,或 15 个小鹏汽车。更夸张的是,这比全球 60% 的国家外汇储备里的美元还多。“我们的储备金比很多中小银行还厚实。”Bullish 的财务总监笑着说,一季度比特币价格回撤时,公司一次性减值 2.46 亿美元,照样敢提交 IPO 申请。
(二)从 “借壳失败” 到 “合规逆袭”
2021 年 Bullish 刚成立时,曾想通过 SPAC 借壳上市,结果撞上加密货币监管收紧,硬生生黄了。“当时太急了,没牌照没合规,光靠技术叙事没人信。” 老员工王哥回忆,直到 2025 年拿到德国和香港的合规牌照,情况才彻底反转。

德国 BaFin 牌照是今年 1 月拿到的,能做加密资产托管和专有交易;香港 VATP 牌照 2 月到手,允许开展虚拟资产交易。“这俩牌照花了 18 个月,光律师费就烧了 3000 万美元。”Tom Farley 在内部会上说,现在香港办公室的 110 人里,合规团队占了 40 人 —— 比技术团队还多。
二、彼得・蒂尔的 “加密帝国”:从挖矿到银行,全产业链押注
(一)大佬的 “合规算盘”
在硅谷的私人会所里,彼得・蒂尔正和几位投资人碰杯。桌上的文件显示,他不仅投了 Bullish,还布局了比特币挖矿公司 BitMine、加密银行 Erebor,甚至稳定币清算公司 Ubyx。“《天才法案》通过那天,我就知道机会来了。” 他晃着酒杯说,这套组合拳就像当年打造 PayPal 一样 —— 从交易到清算,从资产到银行,全链条卡位。
《天才法案》是关键。今年 7 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这项法案,给稳定币发行设了标准,还允许银行发行数字资产。“以前加密货币是‘野孩子’,现在有了户口本。”Bullish 的投资部负责人说,他们最近领投了 ether.fi 的 A 轮融资,还参投了比特币质押协议 Babylon,“合规了,才能吸引机构钱进来。”
(二)抄 Circle 的作业:合规就能涨?
半年前,稳定币巨头 Circle 上市首日暴涨 9 倍,给了 Bullish 信心。“Circle 靠 USDC 稳定币上市,我们靠比特币储备 + 合规牌照,逻辑差不多。”Tom Farley 在路演时说,Bullish 2024 年的交易量达 4496 亿美元,日均 25 亿美元,比很多中小券商还活跃。
更妙的是 “媒体 + 数据” 组合拳。2023 年 Bullish 收购了加密媒体 CoinDesk,现在这家媒体每年有 5500 万独立访客,实时数据服务 17.1 万用户。“别人卖交易手续费,我们还能卖数据和广告。” 市场部的小张展示着报表,CoinDesk 的广告收入今年涨了 70%,成了稳定的利润点。
三、IPO 背后的风险:比特币跌了怎么办?
(一)一季度净亏 3.48 亿的警示
Bullish 的 IPO 招股书里,有一行字很扎眼:2025 年一季度净亏损 3.48 亿美元。“主要是比特币价格从 14 万跌到 11 万,储备资产减值 2.46 亿。” 财务总监解释,这就像开金矿的公司,金价跌了利润肯定受影响。

有投资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比特币跌到 8 万美元,2.4 万枚就会减值 96 亿美元,相当于 Bullish 去年全年营收的 3 倍。“这就是个比特币影子股。” 某对冲基金经理直言,买它的股票,不如直接买比特币 ETF。
(二)监管的 “紧箍咒”
尽管有《天才法案》护航,但美国 SEC 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依然摇摆。“法案说稳定币要接受货币监理署监管,但没说交易所该怎么管。” 合规总监李姐忧心忡忡,万一 SEC 突然收紧规则,IPO 可能随时被叫停。
更麻烦的是全球监管不一致。在香港要披露储备金明细,在德国要做反洗钱审查,在美国要按《银行保密法》报备。“光是合规成本,每个月就要花 500 万美元。” 李姐翻着各国监管文件,“哪天哪个地方出点岔子,股价就得跳水。”
四、大佬们为何还敢赌?
(一)比特币可能涨到 20 万?
加密资产管理公司 Bitwise 预测,比特币今年可能冲到 20 万美元。如果成真,Bullish 的 2.4 万枚储备就值 480 亿美元,一季度的亏损转眼就能抹平。“彼得・蒂尔赌的就是这个。” 知情人士透露,他旗下基金还持有大量比特币现货,Bullish 上市能帮他 “高位套现”。
(二)合规是门好生意
Circle 上市后申请银行牌照,Bullish 也在筹划加密银行牌照。“一旦拿到,就能像传统银行一样吸储放贷,利润空间大多了。”Tom Farley 在内部信里写道,这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 从交易所变成 “加密世界的摩根大通”。

总结
比特币储备是双刃剑:2.4 万枚比特币既是上市的 “硬资产”,也是业绩波动的 “定时炸弹”,价格涨跌直接影响利润。
合规是核心卖点:德国和香港的牌照、《天才法案》的支持,让 Bullish 区别于其他 “野路子” 交易所,吸引机构投资者。
大佬布局深远:彼得・蒂尔构建 “挖矿 – 交易 – 银行 – 清算” 全产业链,赌的是加密货币合规化后的万亿市场。
风险与机遇并存:比特币价格波动和监管不确定性是主要风险,但如果加密货币持续被主流接受,其成长空间巨大。
在纽交所的大屏前,工作人员正在测试 “BLSH” 的代码显示效果。屏幕下方,散户们的讨论热火朝天:“买不买?”“彼得・蒂尔都敢投,我怕啥?” 这场用 2.4 万枚比特币撑起的 IPO,到底是泡沫还是风口?或许只有等上市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才能初见分晓。
互动时刻:你觉得 Bullish 上市后会像 Circle 一样暴涨吗?评论区聊聊。
免责声明
以上观点来自相关机构,不代表本人的观点,不对观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任何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文章内容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构成任何法律承诺,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认真阅读基金的招募说明书等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