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马文
香港《稳定币条例》(下简称条例)8月1日正式生效,条例生效前三天,香港金融管理局同步发布《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指引》及一系列配套文件,为条例提供了详细的执行细则。至此,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框架已跃然成型,成为全球关注的制度样本。
据报道,过去这段时间,已有超过50多家企业或机构蜂拥至金管局。“发牌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如个别机构认为已准备充分并希望尽早获得考虑,应于9月30日之前向香港金管局提交申请。”香港金管局表示。
目前,金管局尚未发出任何牌照,预计首阶段只会发出数个牌照,最快2026年初公布首批获发牌照的稳定币发行人,重点将聚焦跨境贸易与Web3应用。
稳定币是一种价值锚定型数字货币,通过与特定资产(例如法定货币、商品或一篮子资产)挂钩,来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目前,市面上主要的稳定币类型有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算法稳定币以及加密货币抵押型稳定币。
港府此次公布的稳定币则是与法币挂钩,即与法币按面值以1:1为抵押型的稳定币,不过港府并未限制挂钩的法币种类,其中包括离岸人民币。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加快构建稳定币监管体系。欧盟率先通过《加密资产市场法案》,将稳定币归类为电子货币代币,实行统一的许可制与透明化监管;美国通过《天才法案》草案及州级监管机制,提出禁止无牌发行、实施100%储备等核心要求;新加坡、日本等地则选择相对开放的路径,在明确监管边界的同时,支持金融科技公司和支付机构开展创新试点。尽管各地区政策框架各有侧重,但总体方向趋同:在保障金融稳定与用户权益的前提下,为稳定币的健康发展营造可持续的监管环境。
尽管中国政府尚未对内地的加密货币监管松口,但内地企业已在离岸市场摩拳擦掌。互联网科技巨头京东集团和蚂蚁集团均开始准备在香港发行稳定币,前香港金管局局长陈德霖参与创立的RD InnoTech Group也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前香港金管局局长陈德霖
总部设在上海、为中小企业提供跨境收付的XTransfer每月处理约100亿美元的交易,该公司也在密切关注香港的监管制度变化。其创始人Bill Deng表示,目前跨境支付中每笔交易银行要收取50至100美元的费用,而使用稳定币支付的成本仅为几美分。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新规旨在“遏制近期频繁利用稳定币进行的各类诈骗活动,全面保护投资者权益”。近年来,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突破2500亿美元,交易量高达20万亿美元,但随之而来的市场乱象与投资者损失也日益严重。香港此次立法,正是直面这些迫在眉睫的风险,旨在为市场注入信任与秩序。
《稳定币条例》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风险为本、合规有序、促进创新”的监管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严格的牌照管理制度:即日起,任何在香港发行或面向香港公众推广稳定币产品的机构,均须取得金管局执照。监管范围不仅限于本地发行人,也涵盖境外发行但锚定港元或面向香港市场的稳定币,有效杜绝监管套利空间。
牌照申请门槛颇高,其中,2500万港币(约320万美元)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在全球稳定币监管中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相比之下,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案》对电子货币代币发行人的最低资本要求为35万欧元,日本则要求1000万日元(约7.5万美元)。香港的门槛设置显然经过了精心考量——既要确保发行人有足够的财务实力,又不至于将创新者完全拒之门外。

资本金只是第一道门槛。更值得关注的是“适当人选”要求。
监管指引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详细列举了7大考量因素:从犯罪记录到业务经验,从财务状况到时间投入,甚至连董事的“外部职务”都要纳入考量……特别是独立非执行董事必须占董事会至少三分之一的要求,直接对标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标准。
“其实,我们早前已明确表明,在初阶段充其量只会批出数个稳定币牌照,换言之,失望者不在少数。”余伟文称。
对于目前已经在香港设有实质业务的稳定币发行人,条例设置了为期6个月(即直到2026年1月31日)过渡期,包括发出临时牌照。其中,条例生效后的首3个月内(即2025年10月31日前),有意申请牌照的原有发行人需要提交发牌申请。若成功提交申请并获金管局确认的发行人,可2026年1月31日前继续从事受规管稳定币活动。如果未能按时完成申请、被拒绝或撤回申请,这部分发行人将于2025年11月1日进入的为期一个月的结业期,期间需有序退出业务。
二、100% 储备资产保障:为防止类似 Terra/Luna 崩盘事件重演,条例要求稳定币必须100% 由高流动性资产支持,如现金、短期国债等。此外,储备资产需与发行人的其他资产隔离存放,必须每周公布储备资产的市值和组成,同时每季度由独立审计师进行核证。相比之下,即使是合规程度较高的USDC,目前也只是每月公布储备报告。香港的要求无疑将大幅提高稳定币的透明度。
三、严控金融犯罪风险:鉴于稳定币在跨境交易中的匿名性,条例要求持牌机构建立严格的客户身份验证(KYC)和交易监控机制,以降低洗钱及恐怖主义融资风险。同时,金管局被赋予广泛的调查权,可在怀疑有违法行为时介入调查。
不过,针对稳定币持有者需完成身份认证这项要求,业内人士也提出了担忧,认为这或限制稳定币的用户数量和规模。

稳定币诞生于2014年,到2019年底市场规模仅50亿美元,不过近5年发展迅猛,预计未来仍有庞大的扩张空间,据花旗预测,到2030年,稳定币的总流通供应量有望达到3.7万亿美元。《稳定币条例》的实施,预计将对香港乃至全球数字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短期:理性回归与牌照争夺战。严格的牌照要求将抑制市场过度炒作行为,促使投资者回归理性,更关注机构的实际应用场景与技术实力。
中期:跨境支付效率革命。稳定币可实现跨境转账“分钟级”到账,大幅降低手续费。这将加速跨境支付的普及,并与金管局主导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等项目相结合,提升香港在国际支付领域的竞争力。
长期:服务国家金融策略与巩固国际地位。目前稳定币中已有99%是与美元挂钩,香港推动合规的港元稳定币(HKDG),旨在让国际企业用港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也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铺路,为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安全试验田”,最终目标是打造“数字人民币+港元稳定币”的双轨体系,对抗美元霸权。
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为9756亿元,而跨境贸易结算的人民币回款总额在5月份则为11236亿元——这都有机会成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基本盘。
不过,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指出,目前与该机构接洽的大多数拟发行方,主要希望发行锚定美元或港元等可自由流通货币的稳定币。“对于未来的人民币锚定稳定币,我们将采取相同的评估标准,包括使用场景、客户基础等。发行人必须持有等值人民币储备。”他说,“人民币目前尚未完全自由流通,若有机构希望发行人民币稳定币,须具备周全的计划与充分的考量。”

自香港稳定币草案通过后,投资人对稳定币的热情空前高涨。港股稳定币板块迎来飙升式上涨,不仅翻倍上涨不在少数,更是不乏10倍大牛股的存在。面对市场的热情,金管局保持难得的清醒,余伟文特别发文警示市场存在“过度概念化和泡沫化趋势”,并呼吁投资者保持冷静。过渡期内未持牌机构不得向散户推广,此举旨在“市场汰弱留强”,让真正具备实力的合规项目获得发展空间。
早在去年7月,香港金管局开启稳定币沙盒测试,京东币链科技、圆币创新科技、渣打联合体(包含渣打、安拟集团以及香港电信)等机构入选,如今沙盒测试已进入第二阶段。不过,余伟文此前明确表示“在初阶段充其量只会批出数个稳定币牌照”,并强调已进入“沙盒”的机构不表示必然会获得牌照,金管局将按照一致、严格的标准,审慎考虑所有牌照申请。
而在交易环节,多家中资券商已经获得入场券。不完全统计显示,6月25日,国泰君安国际宣布斩获香港虚拟资产交易全牌照。同月,东方财富旗下哈富证券获香港证监会批准开展虚拟资产交易服务;天风证券宣称,全资子公司天风国际证券也已获香港证监会批准,可透过综合账户安排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7月,招银国际证券宣布获香港证监会批准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相关牌照。
随着首批牌照申请截止日期的临近,全球金融机构的目光都聚焦在香港。香港金管局的审慎落子,既为创新预留空间,又坚守风险底线,使其在这场全球货币格局重塑的竞赛中,成为一个关键的摇篮。香港这座东方金融堡垒的深层价值再次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