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 以规则创新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广告 X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成功落地,在香港金融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众所周知,金融业对香港GDP的贡献已超20%,世界金融中心这一功能对于香港的城市地位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上半年,港交所募资总额达到1067.13亿港元,超过了2024年全年。时隔四年,港交所重新登上全球第一的宝座。而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香港不仅稳坐亚洲头把交椅,在全球范围内也稳居前三。资本市场的聚光灯再次聚焦香江,让东方之珠愈发璀璨夺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布局稳定币,其意义显而易见。这一举措必将为香港金融创新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为香港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厚植沃土,更能让香港成为“规则输出者”,以此增强国际金融话语权,进而重构世界金融格局,改变全球金融治理的权力分配。

  之所以将“规则输出”置于核心地位,是因为稳定币已成为全球金融竞争的关键赛道。截至2025年6月,全球稳定币发行规模已超过2500亿美元。在这条赛道上,谁能制定规则,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并且在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正是基于这样的全球竞争逻辑,香港正在朝着全球稳定币监管“规则输出者”的目标迈进。《稳定币条例》秉持“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构建起覆盖资本充足性、储备资产隔离、反洗钱等七大维度的监管体系。

  这一监管体系的核心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高门槛准入机制、跨境穿透式监管以及技术中性与场景开放。这种严谨且具备前瞻性的设计,共同构成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全球稳定币监管香港方案。

  而“稳”字当头,正是稳定币香港方案的重要特点。香港金管局近期表示,希望循序渐进营造稳步发展的氛围,从而让香港的数字资产市场能够更好发展。相关官员透露,首个稳定币发行人牌照预计于明年初发出,且门槛较高;同时还提醒,稳定币市场存在过度概念化和泡沫化趋势的问题——这恰恰是“稳”字当头理念的具体体现。

  所谓高门槛,是指要求发币机构至少拥有2500万港元资本,储备资产必须进行独立托管,这相当于让稳定币发行人先通过“体检”才有资格入场。如此一来,投机分子被挡在市场门外,留下的便是“有实力、有信誉”的机构。

  在此基础上,方案在投资者保护方面进一步细化:仅允许持牌机构向零售投资者销售稳定币,同时强制要求储备资产进行透明化审计,以此提升公众信任;此外,申请机构必须具备良好的维持运营能力和反洗钱能力。通过这些举措,让整个市场更加健康、透明、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香港《稳定币条例》既为金融创新的“发动机”加了一把猛油,又为稳定币的发展戴上了“安全帽”、穿上了“规范服”、立下了“交通规则”。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香港对稳定币所挂钩的法币币种持开放态度。尽管机构申请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仍受到使用场景、储备要求等方面的限制,但美元稳定币对接国际清算体系、港元稳定币直连内地跨境支付网络的制度设计,让香港成为唯一既能同时吸纳离岸美元流动性,又能深度绑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试验场。在美元霸权松动、数字货币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这一规则创新的意义更加凸显。

  当稳定币的香港方案从文本走向现实,这座世界金融中心正在书写属于数字金融时代的新叙事。这不仅是一场为香港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全新试验与全面检验,更是一场改变全球金融竞争格局的规则输出与权力重构。它正在验证这样的金融市场逻辑:谁制定规则,谁就定义了未来。

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 以规则创新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朱赫楠

© 版权声明
法律援</div>        </div>
    </div>
        <div cla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