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智库)
■国研智库数字资产与稳定币研究小组 耿晋梅
稳定币涉及到货币主权、金融稳定等关键问题,也因此受到了全球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2025年,各大经济体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构建符合本国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监管框架,为全球稳定币市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在2025年提出的《GENIUS法案》是全球稳定币监管的重要里程碑。该法案将稳定币定义为“支付型加密货币”,要求稳定币必须1:1锚定美元资产,并且禁止算法稳定币的发行。同时,法案授权财政部设立“非合规稳定币名单”,并赋予持有者破产优先受偿权。这一政策体现了美国将稳定币视为“美元延伸工具”的战略定位。
欧盟则通过《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建立了全面的稳定币监管框架。欧盟将稳定币分为电子货币代币和资产参考代币,要求其1:1储备资产支持,并对日交易额设置了500万欧元的上限。此外,欧盟还禁止非欧元稳定币在日常支付中的使用,显示出欧盟在维护欧元货币主权方面的强烈意图。欧盟的监管策略体现了“稳定币与数字欧元并行”的发展路径,力求确保欧元在数字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新加坡在稳定币监管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于2023年8月推出了《稳定币监管框架》,为稳定币市场提供了明确的合规路径。该框架允许发行与新加坡元及其他G10货币挂钩的单一法币稳定币,并确保这些稳定币的监管符合高标准要求。自2019年起,新加坡便通过《支付服务法案》将数字支付代币纳入监管,使其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资产监管中心之一。
日本也修订了《支付服务法》,建立了全面的稳定币监管框架。此框架明确了稳定币发行实体的分类,仅允许银行、资金转账服务提供商和信托公司发行稳定币,从而加强了市场准入、分类监管规则及用户保护措施。
香港在稳定币监管方面的创新性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5月,香港立法会通过了《稳定币条例草案》,成为全球首个为法币稳定币建立牌照制度的司法管辖区。其核心要点包括:
严格的准入要求:申请稳定币牌照的机构需为香港注册公司或认可机构,且需维持至少2500万港元的实缴股本,并持有高质量、高流动性的储备资产。
透明的储备管理:储备资产需存放于香港金管局认可的托管机构,并且需要按月提交报告、按年接受独立审计,以确保储备资产的安全与透明。
创新的制度设计:香港的监管框架允许算法稳定币发行,前提是其符合储备要求,并支持多币种稳定币的发行,尤其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发行提供了探索空间。严厉的处罚措施:对于未经许可从事稳定币活动的行为,香港的监管框架设定了高达500万港元罚款和7年监禁的处罚。
与美欧的监管政策相比,香港的框架展现了更大的灵活性,这种政策不仅为创新留出了更多空间,也增强了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