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力打造算力高地,做强数字核心产业,加速数字应用赋能,优化数字生态体系,全方位建设数字经济强省。这是我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路径。
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动力
现阶段,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以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快速融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四成,是稳增长、促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引擎。未来,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加快推进,尤其是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加速赋能,数字经济在稳增长的同时,也必将成为经济增量的最重要来源,发展数字经济对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工作基调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需求和供给两侧发生深刻变革,需求侧呈现出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加速拓展的发展态势,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流;供给侧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生产场景和使用场景实现了全渠道、全生命周期连接,大量动态化、多样化、碎片化的需求不断得到有效供给,发展数字经济是有效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重要路径,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必然要求。
除此之外,数字经济具有综合高效充分使用多种生产要素的特征,数据要素边际成本趋近零,在要素分配上具备集成、优化、共享功能。数字经济既涉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发展数字经济对统筹经济社会的即期发展和中长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数字经济强省优势具备
近年来,河南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支撑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设数字经济强省具备显著优势。
总量上的规模优势。河南经济体量突破6万亿,人口规模接近1亿,具备产业体系完备、超大规模市场等实体经济发展优势,以及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同时,数字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连续7年稳居全国前十位。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三成,同比名义增长率10.6%,高于同期GDP增速近7.5个百分点。
结构上的区域优势。河南数字经济呈现出“梯度发展、接续有力、各具特色”的健康态势。规模上看,郑州突破6000亿元、洛阳突破2000亿元,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力量;南阳、许昌、新乡分别突破1000亿元,中流砥柱地位突出;焦作、平顶山进入快速发展期,后发优势明显。产业上看,郑州锚定“中国数仓”“中国数纽”“中国数港”,谋划建立城市算力网供应商体系和数据要素运营管理及交易服务体系;许昌打造中部地区智慧大脑,构建“算力+算法+特色园区”数字产业集群;鹤壁打造中国机器人硅谷,不同区域之间错位发展,逐步构建起全产业链、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区位上的时延优势。河南算力网络覆盖1500公里距离内的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时延优于4个西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地区,具备明显的热数据和温数据计算与存储优势。近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样板和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为我省数字经济立足省内、辐射周边、连接全国、面向海外提供了坚实支撑。
治理上的集成优势。河南数字化政务服务体系完备,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政务服务网,全省“一朵云”“一张网”“一道防火墙”加快推进,一体化数字化政务服务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初步实现了数字经济治理一体化高效运行。
推动数字经济提质增效
河南要着眼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数字化治理四个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加力,推动数字经济提质增效。
数字产业化上更加注重降本增效。在算力支撑和数据要素方面,我省仍面临算力企业综合电价水平偏高,综合建设及运营成本偏高;数据中心能耗偏大,标准机架整体产业规模偏小,总体数量明显低于邻近省份等问题。要坚持多元供给、优化算力产业布局,促进不同类型算力基础设施整合高效利用,逐步构建通用、智能和超级算力协同发展的供给体系;探索算力共享、算力错峰,降低公共算力成本,打造普惠包容算力;用好“算力券”、数据中心“储能券”,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统筹推进产业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起各类产业集群跨区域、跨平台协同新机制。
产业数字化上更加注重数实融合。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分阶段引导、分行业施策,探索实施多路径并行的产业数字化转型策略,不断加深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坚持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加快制造业、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推动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数据要素上更加注重价值实现。数据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但在市场化配置及价值实现方面,也面临着数据价值评价难、稀缺性不足、确权难、交易流通不易等难题。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数据开发利用机制,提升数据要素供给和开发利用水平,探索降低数据安全合规成本,推动数据要素化,深度挖掘数据红利;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权属界定、价值评估、流通交易、共享利用等数据治理创新实践,促进数据汇聚整合、深度加工和增值利用;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城市试点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行业领域特点的数据产品,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推动数据要素在各领域的融合应用。
数字治理上更加注重营造生态。要厘清治理边界,促进发展和规范监管并举,构建包容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数字生态治理能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数字经济重大工程、补短板项目建设;推进数字乡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坚持数字惠民,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民生领域数字化水平,丰富数字化生活场景和体验;坚持数字领域高水平开放,深化全方位、多领域数字贸易、数字技术、数字服务等合作,积极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一流生态。(作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