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上海国资委闭门学习会:稳定币的“上海时刻”与中国数字资产的“产业转向”
一则看似寻常的学习会新闻,却在圈内激起了千层浪。
7月10日,上海市国资委党委组织了一场关于《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的专题学习。在当前国内对虚拟货币交易严监管的“924”基调下,一个主管千亿级国有资产的核心部门,去“补课”在很多人看来依旧是“洪水猛兽”的加密货币和稳定币,这背后释放的信号,远比新闻标题本身要复杂和深远。

作为一名长期观察数字资产合规路径的律师,我认为,这并非简单的“头脑风暴”,而是中国数字资产发展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向的一个关键路标。它预示着,我们正从对虚拟货币的“风险防控”单一维度,转向“技术应用、产业融合、风险可控”的三位一体战略布局。
大家最大的疑惑或许是:为什么是国资委?为什么是上海?为什么是现在?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恰恰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国数字资产下一阶段发展的钥匙。
一、主角的深意:为何是国资委,而非传统金融监管机构?
以往提及虚拟货币,公众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人民银行(PBOC)、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BIRC,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这些机构的职责核心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因此,它们的视角天然地聚焦于虚拟货币的投机性、洗钱风险和对现有金融秩序的冲击。
但这次的主角是上海市国资委。
国资委的核心使命是“管资本”,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它的视角,是产业的、实体的、资产的。
这个“主角”的转换,透露出第一个关键信号:监管层关注的焦点,正在从虚拟货币的“金融投机属性”,转向其底层技术(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结合的“产业价值属性”。
国资委下辖海量的国有资产,其中许多是流动性较差的重资产、数据资产、无形资产。如何盘活这些沉睡的资产?新闻中提到的“资产数字化”,正是答案的核心。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国有资产(例如,一栋楼的产权、一个港口的收费权、一批知识产权)进行代币化(Tokenization),即所谓的RWA(真实世界资产上链),可以极大地提高其流动性和融资效率。据报道,这种模式预计可使国有资产流动性提升40%以上。
这不仅仅是理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通过RWA模式创新资产证券化,为化解地方债务提供了全新的、高效的思路。这或许是国资委“屈尊降贵”来学习一个“敏感”课题的深层驱动力。

二、赛道的选择:上海模式的“三驾马车”
新闻中明确指出了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三大领域: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资产数字化。这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为上海量身定制的“三驾马车”,与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高度契合。
1. 跨境贸易与稳定币的“一拍即合”
上海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口岸,跨境支付的效率和成本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传统电汇动辄数十美元的成本和数天的时间,早已成为数字时代的瓶颈。而稳定币,作为锚定法币的价值媒介,可以在区块链上实现近乎零成本、秒级的点对点支付结算。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特意邀请专家解读全球稳定币发展战略。放眼全球,香港的稳定币沙盒即将落地,欧盟的MiCA法案已经生效,美国也在推动稳定币立法。上海如果想在未来的数字贸易中保持领先,就必须理解并找到与全球主流稳定币体系(无论是美元稳定币还是其他合规稳定币)交互的方式。这或许是在为未来在自贸区特定场景下,试点使用合规稳定币进行贸易结算进行政策和知识储备。
2. 供应链金融与“信任的机器”
融资难、融资贵,尤其是对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是老大难问题。核心症结在于“信任”。银行无法穿透式地了解整条供应链的真实贸易背景和资金流。
区块链作为“信任的机器”,可以完美解决这一痛点。核心企业的信用可以通过区块链传递给链条上的任何一级供应商,每一笔交易、每一份订单都上链存证、不可篡改。这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放心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而稳定币则可以作为链上融资和结算的直接工具,形成一个闭环的、高效的数字经济生态。
3. 资产数字化与“链改国资”
这正是国资委最关心的领域。上海数据交易所已在探索数字资产的商品属性,要求发行方完成区块链铸造并实现交割。这实际上就是“链改”——利用区块链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关系。将庞大的国有资产进行数字化、代币化,不仅能解决前述的流动性问题,更能实现穿透式监管。每一份数字资产的流转都在链上清晰可溯,国资流失的风险将被技术手段降至最低。
三、时机的必然: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布局”
为什么是现在?因为内外环境都到了一个临界点。
★ 内部驱动: 数字人民币(e-CNY)的推广需要场景,而与产业深度结合的区块链应用,正是数字人民币发挥其可编程性优势的最佳试验田。央行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本身就暗示了上海将在数字货币的跨境应用和国际标准制定中扮演关键角色。
★ 外部压力: 全球正在加速进入“合规稳定币”时代。如果我们只是固守“一刀切”的禁令,而忽视其在产业应用层面的巨大潜力,就可能在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竞赛中落后。香港已经先行一步,上海作为国家金融开放的桥头堡,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探索一条既能严守风险底线,又能拥抱技术创新的“上海路径”。
结论:这不是解禁炒币,而是开启一个新时代
作为律师,我必须强调,上海国资委的学习会,绝不意味着国家对个人参与虚拟货币投机交易的态度有任何松动,“924”的政策红线依然清晰。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对数字资产的态度,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
★ 从“币”的金融属性,转向“链”的产业价值;
★ 从“堵”个人投机之门,转向“疏”产业应用之渠;
★ 从“岸上围观”,转向“下水试航”,并且选择了在上海这个水文条件最复杂也最富机遇的港湾。
未来,我们可以预见,以“合规”为前提,以“服务实体”为目的的RWA项目、产业区块链应用、以及与数字人民币结合的创新支付解决方案,将在上海这片试验田中率先萌芽。对于身处这个行业的我们而言,那个草莽丛生、野蛮发展的“币圈”时代或许已渐行渐远,一个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深度赋能实体经济的“产链”时代,正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