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矿”?还是“挖坑”?

广告 X

“挖矿”?还是“挖坑”?

大家好,我是叨叨。

最近,有这样一个行当,由于“疯狂挖矿”而遭到诟病。

因为它的开采耗资巨大,既不节能,也不环保。

所以是煤矿吗?还是铁矿?

都不是,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但它的价格却像过山车一样剧烈波动。

说到这,你应该也猜到了,它就是虚拟货币——比特币。

理论上,比特币最多只有2100万枚,它的生产过程被称为“挖矿”,其中最重要的成本是“矿机”运行所需的电费。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挖矿”的速度会越来越慢,用电量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发人们对高耗能的担忧。

根据英国剑桥大学最新公布的研究,全球比特币“挖矿”每年用电133.68太瓦时。这是个什么概念?

2020年,瑞典全国用电量是131.8太瓦时,马来西亚为147.21太瓦时。也就是说,比特币“挖矿”消耗的电量,比得上一个中小型国家。

而这还只是纸面上的计算,现实中,比特币价格上涨吸引了越来越多新“矿工”,对他们而言,用效率较低的旧设备“挖矿”更划算,这使得实际耗电量可能更高。

对此,爱尔兰经济学家布赖恩·卢西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肮脏”:“比特币挖矿是个肮脏的行业,这是一种肮脏的货币。”

好在,这个隐患也开始得到重视。

欧洲央行已经表态,加密资产“过高的碳足迹令人担忧”。联合国也在想办法,防止加密货币的增长破坏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而在咱们国家,“挖矿”显然和节能减排、碳中和的目标相悖。国内部分地区已经严令不准“挖矿”。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5月18日出台文件,全面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并设立举报平台。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更是明确要求,“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

说到底,除了“挖矿”带来的高耗能问题,从事比特币投机交易同样存在高风险:小到个人,可能蒙受巨大财产损失,大到国家,可能殃及金融稳定和社会秩序。

所以,叨叨想说,出手整治虚拟货币的乱象,很有必要。

“挖矿”还是“挖坑”,这事儿您得掂量掂量。

我是爱环保的叨叨,我们下期再见。

微信编辑 | 许海婷

微信审核 | 姜涛

“挖矿”?还是“挖坑”?

© 版权声明
法律援</div>        </div>
    </div>
        <div cla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