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2025年7月22日,“中国发展稳定币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浦发银行金融创新研究院召开。十余位权威专家与金融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稳定币的技术创新、监管挑战及战略机遇展开深度交流,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稳定币生态凝聚智慧、建言献策。
全球数字货币浪潮下,中国路径备受关注
当前,全球数字货币发展已进入加速期,稳定币作为连接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关键桥梁,正深刻重塑支付体系与货币形态。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布局与风险防控,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也是参与全球货币治理的重要命题。
对于本次研讨会的目的,研讨会主办方表示,此次会议旨在探讨稳定币如何提升支付效率、赋能实体经济,同时应对技术风险、金融稳定及国际竞争等挑战,为中国探索稳定币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多维视角解析:稳定币的战略价值与潜在风险
中国能否发展稳定币、应该如何发展稳定币、稳定币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面对众多热点问题,与会专家、企业家直抒己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王晋斌教授以全球视野切入,指出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人民币国际化中的潜力不可忽视。“稳定币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便捷性,有望降低跨境交易成本,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但他同时警示,稳定币的发展需警惕货币主权稀释与金融稳定风险,“技术标准、监管框架与国际合作的协同,是中国抢占先机的关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何平教授则聚焦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深远影响。他认为,稳定币可能成为数字时代货币权力博弈的新变量,“传统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正被打破,中国需通过技术创新与规则制定,增强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形成更公平的全球货币秩序。”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曹啸教授从商业银行视角出发,分析了稳定币对传统金融生态的冲击与应对路径。“稳定币与数字金融创新的融合,正在重塑支付、存贷款等业务场景,商业银行需加速数字化转型,探索与稳定币的协同发展模式,同时强化风险防控与合规管理,避免业务脱节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国泰海通政策和产业研究院首席李明亮博士结合上海金融开放优势,提出“政策试点+基础设施先行”的实践策略。“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自贸区,具备政策创新与场景落地的双重优势,可率先打造稳定币创新试验田,通过‘监管沙盒’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稳定币生态建设探路。”
平衡创新与风险:探索“中国方案”
此外,专家们围绕稳定币的监管沙盒设计、跨境支付标准制定、数据安全与货币政策传导等核心议题展开热议。惠生控股集团首席财务官李盾提出中国企业出海将中国制造、中国标准带给全球客户,希望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够为企业出海提供全球化的支持。
针对“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这一关键问题,与会专家形成共识:稳定币发展需兼顾效率与安全,既要抓住技术革命机遇,也要防范系统性风险;需构建“学界-业界-监管部门”协同机制,通过理论研究、实践试点与政策优化,共同推动稳定币生态的健康发展。
凝聚共识:为中国稳定币生态注入新动能
“稳定币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产物,更是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姚玲珍强调,“中国发展稳定币,需立足国情,以‘安全、高效、可控’为目标,既要防范货币主权风险与金融稳定隐患,也要通过规则制定与生态共建,为全球数字货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此次研讨会作为闭门交流平台,不仅深化了对稳定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为中国探索数字金融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随着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推进,稳定币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参与全球货币竞争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中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编辑:胡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