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的法案or赌局:特朗普稳定币法案如何重塑美元霸权与全球金融棋局
孙旻宏
新经济学家智库特约研究员
摘要
2025年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了《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Act),这一事件不仅是美国数字资产监管的里程碑,更可能是一场深远影响全球金融格局的宏大叙事的开端。这部法律首次为规模已达2500亿美元的稳定币市场构建了联邦层面的监管框架,旨在将这一数字金融的“西部荒野”纳入秩序,同时巩固美元的全球储备地位。然而,在这场以“创新”为名的立法背后,一场复杂的博弈正在展开。法案通过重塑稳定币与美国国债的共生关系,悄然挑战着美联储的传统货币权力,并向世界输出了一种全新的、由私营部门主导的美元数字化范式。本文将深入剖析,《天才法案》究竟是巩固美国金融霸权的深思熟虑之举,还是可能引爆下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的鲁莽赌注。
导语
“他们用我的名字命名了它,”在白宫东厅举行的法案签署仪式上,特朗普总统在一片掌声中半开玩笑地说道。伴随着他称之为“自互联网诞生以来金融技术领域最伟大的革命”的赞誉,美国历史上首部关于加密货币的主要联邦法规——《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简称《天才法案》GENIUS Act)——正式诞生。这一刻,不仅仅是监管的尘埃落定,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该法案的通过,预示着数字美元将不再是边缘的金融实验,而是被正式纳入美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它承诺为消费者带来保护,为创新者提供清晰的跑道,并为美国国债带来数以万亿计的潜在买家。但在这片乐观的图景之下,批评与忧虑之声同样不绝于耳。监管者、经济学家和国际观察家们正以审慎的目光,审视着这场以“天才”命名的宏大实验,试图看清它将把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引向何方。
数字美元的新基石:当监管与创新握手
《天才法案》的诞生,标志着美国对稳定币的治理思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模糊和观望,转向主动构建规则和拥抱创新。法案的核心在于建立了一个清晰、统一的联邦监管框架,旨在结束此前各州监管标准不一、市场参与者无所适从的混乱局面。其最引人注目的规定是,所有“支付型稳定币”发行商必须为其发行的代币持有100%的储备金,且这些储备金必须由高流动性的资产构成,例如美元现金或短期美国国债。这一要求旨在从根本上杜绝稳定币“脱锚”的风险,确保用户可以随时按1:1的比例将稳定币兑换为美元,从而为整个生态系统注入信任。此外,法案还建立了联邦与州共同监管的“双轨制”,允许银行机构和符合条件的非银行机构在获得批准后发行稳定币,意图在保障安全与鼓励竞争之间找到平衡。
在为创新铺平道路的同时,法案将消费者保护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显然吸取了过去数年间加密市场剧烈波动的惨痛教训。法案明确禁止稳定币发行商进行误导性宣传,例如声称其产品由政府担保或是法定货币,从而划清了私营数字货币与国家信用之间的界限。更重要的是,法案引入了一项关键的破产保护条款:一旦稳定币发行商面临清算,稳定币持有者的索赔权将优先于其他所有债权人。这一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普通用户的资产安全性,旨在避免在极端情况下出现挤兑潮并引发连锁反应。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立法者试图构建一个能让普通民众和机构投资者都安心参与的稳定币市场,为其成为主流支付工具扫清障碍。
为了让稳定币真正融入主流金融体系,法案还着力解决了其长期以来被诟病的合规问题,特别是在反洗钱(AML)和反恐怖主义融资(CFT)方面。根据法案,所有稳定币发行商都将被视为《银行保密法》(Bank Secrecy Act)下的金融机构,这意味着它们必须履行严格的客户身份识别(KYC)、交易监控和可疑活动报告等义务。同时,法案要求发行商必须具备技术能力,能够根据执法部门的合法要求,对特定地址的稳定币进行冻结、扣押甚至销毁。这些规定虽然增加了发行商的运营成本,但却是其获得合法性身份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此举不仅回应了监管机构对数字货币被用于非法活动的担忧,也向传统金融机构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稳定币正在变得“安全”且“合规”。
值得注意的是,《天才法案》在积极拥抱私营部门稳定币的同时,也清晰地表达了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保留态度。法案配套的另一项立法《反CBDC监视国家法案》(Anti-CBDC Surveillance State Act)明确禁止美联储直接向个人发行零售型CBDC。这背后反映了当下美国政策制定者选择至少在形式上,迎合加密社群对去中心化和保护隐私的价值追求:美国选择的数字美元路径,是依赖和激发私营部门的创新活力,而非建立一个由政府完全掌控的中心化数字货币系统。
而实质上,特朗普政府是在数字货币的未来形态上、美债上、和美联储关系上,下了一场关于自由市场与国家控制的赌注。
美国国债的新盟友?稳定币与万亿债务的共生之舞
《天才法案》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影响之一,在于它重塑了稳定币市场与美国国债市场之间的关系,可能将稳定币发行商转变为美国政府债务最重要的“新盟友”。法案强制要求稳定币必须由100%的流动性资产支持,其中短期美国国债被列为最主要的合格储备资产之一。随着稳定币市场规模的指数级增长,这一规定将创造出对美国国债,特别是短期国债(T-bills)的巨大且持续的需求。花旗银行的一份预测报告指出,到2030年,稳定币市场的规模可能从目前的约2500亿美元增长七倍至1.6万亿美元,届时稳定币发行商将为美国国债市场带来超过1万亿美元的净购买量。这意味着,这个新兴的数字金融行业,将成为比任何单一外国主权持有者都更庞大的美国国债买家。
这种由监管驱动的巨大需求,可能会对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产生显著的正面效应。当大量资金涌入购买短期国债时,将推高这些债券的价格,从而压低其收益率。收益率的下降直接等同于美国财政部发行新债时需要支付的利息减少,即政府的借贷成本降低。在一个美国国债规模持续膨胀、付息压力日益沉重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前景。事实上,这也与特朗普总统一贯以来希望维持低利率环境的政策偏好不谋而合。通过《天才法案》,政府似乎找到了一种利用金融创新来间接管理其债务负担的巧妙方式,形成了一个“稳定币扩张—国债需求增加—融资成本降低”的潜在良性循环。
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共生关系背后,也潜藏着深刻的利益冲突和系统性风险。根据法案的设计,财政部在稳定币的监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甚至在“紧急情况”下拥有对法案条款的豁免解释权。作为一个同时负责发行国债的机构,财政部天然地存在一种激励,即可能为了维持稳定币市场对其债务的旺盛需求,而在监管上采取过于宽松甚至纵容的态度。这种潜在的利益冲突引发了观察人士的担忧,他们认为这可能会削弱监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为未来的金融风险埋下伏笔。监管机构究竟是会扮演严格的“守夜人”,还是会成为国债需求的“推销员”,将是决定该体系未来稳定性的关键变量。
更令人警惕的是,将数万亿美元的金融体系与稳定币的命运深度绑定,也引入了前所未有的脆弱性。批评者警告,法案可能催生出一种“监管套利”下的虚假安全感,让人们误以为所有合规的稳定币都同样坚如磐石。然而,金融监管的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哪个体系是万无一失的。正如2023年硅谷银行的倒闭(2023年3月10日,硅谷银行因客户大规模挤兑导致流动性危机,被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关闭。此次倒闭是美国历史上第三大银行倒闭事件,也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规模的银行关闭。主要原因包含风险管理不善、对长期债券资产配置过重、加息期资产价值大幅缩水,以及科技行业客户集中、储户信心迅速崩塌等——引发两天内超420亿美元的疯狂提款潮)所揭示的,即便是受到监管的机构也可能因风险管理不善而迅速崩溃。可以设想,如果一家或多家大型稳定币发行商因管理不善或遭遇黑客攻击而出现储备金不足的危机,将瞬间触发大规模的恐慌性挤兑。为了满足兑付需求,这些机构将被迫在市场上疯狂抛售其持有的美国国债,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债市价格暴跌和利率飙升,其冲击波足以撼动整个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体系。
美联储的“失地”:一场无声的货币权力转移
《天才法案》在重构市场的同时,也悄然引发了一场美国核心金融权力机构之间的力量消长,其中最显著的输家,可能就是长期作为美国金融稳定“压舱石”的美联储。法案在设计稳定币监管框架时,有意地将美联储的角色边缘化,而将主导权更多地赋予了财政部及其下属的货币监理署(OCC),以及各州的监管机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法案规定,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如果美联储需要介入处理一家由州监管的稳定币发行商的问题,也必须提前48小时发出通知——在一个以毫秒计的数字时代,这样的反应速度无异于“远水救不了近火”。这种制度设计,极大地限制了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和危机应对者的能力。
这种权力的转移,其影响远不止于官僚机构的职权划分,它直接触及了货币政策的根基。传统上,美联储通过调节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利率来实施货币政策,但稳定币的存在,将大量资金从传统银行存款账户中虹吸出来,置于银行体系之外。当数万亿美元的价值以稳定币形式存在时,这些资金就不再直接受到美联储加息或降息决策的影响,从而削弱了央行调控经济的总量控制能力。美联储依然承担着维护美国金融稳定的最终责任,但其最重要的一只手却被《天才法案》悄悄地绑在了身后。这使得美联储在未来应对通胀或衰退时,可能会发现其政策工具的效果大打折扣。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权力的转移反映了美国内部一种深刻的分歧。长期以来,美联储的独立性被视为美国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它确保了货币政策的制定能够超越短期的政治考量。然而,《天才法案》的设计思路,似乎更倾向于一个由行政部门(财政部)主导的金融监管模式,这无疑增加了货币政策受到政治干预的风险。特朗普总统本人对低利率的偏好众所周知,将稳定币这一巨大的国债需求方的监管权置于其直接控制的财政部之下,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是为未来的政策干预预留了空间。这种对美联储独立性的侵蚀,哪怕是渐进的,也可能对美元的长期信用和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因此,《天才法案》可能带来的最长远、也最危险的后果,或许并非某一次具体的金融动荡,而是对支撑美元“过度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的制度基础的动摇。美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主导货币,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的经济体量,更是因为全球对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抱有信心,而美联储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正是这种信心的核心支柱。如果《天才法案》开启了一个削弱央行、强化行政干预的先例,那么它在短期内为美国国债带来的利益,可能会以牺牲美元的长期全球地位为代价。这场围绕数字美元展开的权力重塑,其最终影响将远远超出加密货币的范畴,触及全球货币体系的根基。
结语
《天才法案》无疑是数字金融史上的一座分水岭。它以法律的形式,为稳定币这一充满争议的新生事物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帮助其从边缘走到了舞台中央。从积极的层面看,它是一次大胆的制度创新,试图在激励创新、保护消费者和维护国家金融战略之间取得精妙的平衡,有望巩固美元在数字时代以及特朗普自身的领导地位。但从另一面看,它也是一场高风险的实验,通过将稳定币与国家债务深度捆绑,并重构核心金融机构的权力边界,它引入了全新的、难以预测的系统性风险。
这部法案的名称究竟是名副其实的“天才”之举,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天才”之误,历史的天平尚未给出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