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陈思进
引言:稳定币的货币新篇
稳定币是货币体系演进过程中的“新抓手”,并非全新货币形态,而是在区块链技术上对传统法币的映射,(目前)以美元为主导的“技术形态升级”。它巧妙融合了加密资产的高效便利性与法币的信用基础,正在成为全球金融体系迈向数字化重构的重要支点。
当前稳定币热潮并非加密革命的卷土重来,而是传统金融体系在数字化转型中对新兴技术的制度性回应。究其本质,这是旧有的权力结构试图“招安”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将其纳入既有框架加以掌控。稳定币并非要挑战美元霸主地位,反而可能成为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工具,甚至为美国金融霸权提供新的数字化支撑。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稳定币究竟是技术创新的产物,还是权力博弈的延伸?
一、中美路径:分庭抗礼的制度性探索
面对稳定币的崛起,中美两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路径与策略。美国选择“纳入监管”的模式,通过《GENIUS Act(“天才”)》等法案,建立“双监管架构”。该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持有100%美元或短期美国国债作为储备金,确保其价值与美元挂钩,从而将稳定币纳入全球美元体系的延展之中。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美元的国际地位,还使稳定币成为美国在新一轮国际金融竞争中的战略工具,旨在巩固其对全球支付体系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美国监管机构也在密切关注稳定币的系统性风险,试图在创新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比之下,中国采取更为审慎的“离岸先行”策略,在香港试点基于人民币(CNH)的稳定币,重点服务跨境支付、“一带一路”沿线结算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是一种渐进式探索,强调风险控制与稳步推进,避免因监管框架未完全清晰而导致“先乱后治”的局面。中国此举不仅意在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比例,还试图通过稳定币探索数字货币的全球应用潜力。然而,这种策略也面临挑战,包括如何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应对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规则。
二、跨境结算利器?“技术理想”与“现实边界”
稳定币的最大亮点在于其“秒级”跨境支付能力,显著优于传统跨境支付的时差、清算成本和高昂中介费用(如SWIFT系统)。它通过点对点传输实现低手续费、高效率,被视为未来跨境结算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尤其在全球贸易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这种技术特性让稳定币在理论上能够极大提升资金流动效率,降低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门槛。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必须正视的是,稳定币的“自由流通”受到严格监管约束。全球多数国家已对稳定币实施KYC(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户)、AML(Anti-Money Laundering,反洗钱)等硬性合规要求,确保资金来源合法并追踪交易轨迹。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无国界、无权限”流通仍遥不可及,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实现。这一限制也表明,稳定币很难成为“反权力”的工具,更可能是主权国家监管框架下的技术延伸,而非对现有金融秩序的颠覆者。此外,汇率波动、跨境法律冲突以及技术安全性等问题,也为稳定币的广泛应用设置了现实边界。
三、看似“机会”,实则“收割”
随着稳定币逐步被制度化、合规化,市场围绕稳定币的炒作愈演愈烈。许多人将其视为“下一个风口”,幻想着一夜暴富。然而,这种“韭菜视角”恰恰掩盖了其背后的大国博弈本质。稳定币早已不是草根技术玩家的领地,而是华尔街投行、央行、对冲基金和科技巨头的竞技场。在这个层面上,普通投资者几乎不可能获得信息优势、资本优势或规则制定权,更多是被动的市场参与者。
与此同时,骗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某些地区虚构稳定币项目,吸引投资者入局后卷走巨额资金(130亿)跑路国外;另一些打着“国家支持”“科技创新”旗号的骗局,实则掩盖非法集资本质。监管框架尚未完善、法律真空状态,正是这些风险集中爆发的温床。普通人若盲目跟风,极易成为“收割”对象,而非获益者。
四、“被驯化”的比特币:叙事的终结
稳定币与比特币之间展开了技术与叙事的深层博弈。比特币代表第一代加密货币的理想——去中心化、抗审查、对抗传统权力结构。而稳定币则扮演了“润滑剂”角色,将比特币的“反叛精神”逐步“制度化”,使其适配现有金融体系。从“数字黄金”的早期叙事,到如今的“资产配置标的”,比特币的主流定位已悄然转变。稳定币正是完成这一叙事“软着陆”的重要工具,正如历史上的宋江难逃招安,比特币也难以逃脱合规命运。
早年经历让我深有感触。2010年,我在华尔街初识比特币,当时有人免费赠送了我十个。那时的币圈充满理想主义,但如今,那些最早入局的同事,不是因私钥遗失无法动用资产,就是因市场剧烈波动爆仓退场。身边真正靠比特币发家致富的人,一个也没有。现实远比故事残酷,理想的光环早已被市场冷水浇灭。
五、冷静思考:稳定币是“接口”,不是“捷径”
稳定币绝非草根致富的快捷通道,而是一个全球货币格局博弈的新“接口”。谁能主导稳定币的技术标准、储备规则和合规框架,谁就能在未来的数字金融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不是单纯的技术竞赛,而是制度设计、规则制定与信用体系的较量。对于普通人而言,关键不在于“能不能买一波”,而是意识到每一次看似“机会”的背后,可能早已是他人精心布局的“收割季”。
因此,提升认知、避开陷阱、厘清趋势,才是明智之举。盲目追逐热点,不仅无法分羹,反而可能成为棋盘上的棋子。稳定币的未来属于那些掌握规则、拥有资源和数据优势的强者,而非靠运气或叙事驱动的散户。
结语:稳定币的未来,属于强者

(七年前说的……)
多年前,我曾预言稳定币的出现是时代必然,但其命运由权力决定,而非技术本身。未来之争,不在于谁喊得响,而是谁的制度更具可信度、谁的数据更合规、谁的规则更能落地。对于中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仍在于制度建设、资本账户开放和治理能力,而非寄望某项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稳定币可以成为有力的工具,但若将其视为幻想,可能适得其反。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其方向取决于使用它的人。认清这一点,才能在“看似繁华”的热潮中保持清醒,不被虚假叙事牵着走,也不至于在风险来临时措手不及。稳定币的旅程尚未结束,但它的归宿早已指向强者之手。#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辅助阅读:比特币总量多少?开采进度如何?答案全在这里
文 | 陈思进
比特币的总供应量被永久限定为2100万枚,这是其最核心、最著名的特性之一。截至2025年6月,已有1988万枚比特币被挖出,剩下112万枚等待逐步释放。预计最后一枚比特币将于2140年左右被开采完毕。
为什么是2100万枚?
比特币的稀缺性来自算法设定:每10分钟生成一个新区块,并奖励矿工一定数量的新比特币。该奖励最初为50枚,每当区块数达到21万个时便减半一次。2024年4月的减半后,当前区块奖励为3.125枚,预计2028年将降至1.5625枚。如此反复,直到奖励趋近于零。
比特币的分发机制如何?
每10分钟生成一个新区块;
矿工通过验证交易获得奖励;
奖励不断减半,放缓新增速度;
区块链记录所有交易,防止“双重支付”。
这种设计既保证了网络安全性,也确保了比特币的稀缺性。
所有币挖完后怎么办?
即使比特币全部被开采完,区块链仍会继续运转。此后,矿工将主要通过交易手续费获得收益。如果比特币价格足够高,这些手续费将能维持矿工的动力,确保网络持续运作。
有多少比特币“丢了”?
虽然目前已有1988万枚比特币被挖出,但据Ledger估计,约有400万枚因私钥遗失或无人动用而“永久丢失”——其中包括创始人中本聪的账户。也就是说,实际流通中的比特币还不足1600万枚。
小结:
总量:2100万枚
已挖出:1988万枚
剩余:112万枚
完全挖完时间:2140年左右
被动损失:约占总量超20%
2025年07月26日写于多伦多安大略湖畔
【免责声明】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PS. 1、(几乎)我所有的书都将渐渐地转为音频(长篇小说均改编为广播剧),(独家)上线喜马拉雅,已上线了25部。其中,多部专辑已进入了各类收听排行榜TOP50:如《归·去·来》广播剧最佳,曾经进入新专辑TOP10(目前在整个喜马拉雅的有声图书进入TOP100,和众多经典名著排在一起),另外,《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看懂货币的第一本书》《白话金融》《投资的方法》等进入财经类TOP30、甚至TOP5……请打开链接订阅收听:http://m.ximalaya.com/gatekeeper/h5-listen-list?albumId=75881160&uid=77781964

2、金融科普之作《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升级版),近日销量冲上经济类TOP2,竟然和冯·诺依曼的经典《博弈论》紧挨着,有点儿不好意思了(凡尔赛一把) ;同时,繁体字版《白話金融》全球发行:https://m.ximalaya.com/selfshare/album/81093332
3、香港书展精选畅销书、科幻长篇小说《超時空拯救》繁体字版新鲜上架,全球发行,音频版新鲜上架:https://m.ximalaya.com/selfshare/album/76256765 ;新作《未来生活金融指南:普通人如何应对不确定的时代》新鲜出版上架:http://t.cn/A6kKUAg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