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稳定币监管从严从稳是应有之义

广告 X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杜肖锦

  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自6月以来持续亢奋的资本市场忽然降温。与预期相比,《稳定币条例》规定的发行人申请标准更严、发牌时间更晚、批准数量更少,且香港金管局释放出从严监管信号。部分业内人士则表达了对稳定币行业发展过于受限的担忧。

  从长远来看,对稳定币自身的“稳定”与否以及当前已出现的假借稳定币名义进行非法集资、诈骗风险而言,从严监管实属必要。

  从稳定币自身看,储备资产方面的“稳定”风险不容忽视,其透明度与真实性直接关乎稳定币根基。比如,USDT(泰达币)作为加密货币市场中最具代表性的稳定币,承诺自身与美元“1∶1”足额抵押,但后来被指其储备资产含有商业票据等不稳定的非现金资产。这些资产的流动性强弱不一,价值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可能引发挤兑风险,并会向整个加密货币市场传导恐慌。

  事实上,香港以“严监管”姿态切入稳定币领域并非孤例,而是全球监管共识。近年来,随着稳定币规模快速扩张,其对金融体系的潜在冲击已引发多国警惕。美国采用“双轨监管”,即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货币监理署分别监管大型银行、非银行机构;欧盟通过法案,明确稳定币发行方的资本要求与储备资产标准。这种全球性监管收紧趋势,本质上是对“金融创新不能游离监管之外”原则的坚守。

  稳定币底层技术的匿名性、跨境流动的便利性,为洗钱、资本外逃等非法活动提供了灰色空间。若缺乏刚性约束,不仅会侵蚀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更可能动摇公众对货币体系的信任根基。

  从严监管更能保护普通投资者合法权益。过去几年,伴随加密货币市场野蛮生长,各类打着“稳定币”旗号的骗局层出不穷,一些项目中的投资者血本无归。《稳定币条例》明确要求发行方披露储备资产构成、定期披露信息以及对持有人进行“实名制”,这些规定犹如为市场装上“安全阀”,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风险。

  从严监管并非“一刀切”的禁止,而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为行业留足发展空间。正如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所言,较严的监管难免限制稳定币业务短期内大幅扩张的可能性,业界有反响在预期之中。稳定币业务起步阶段从严监管,然后按照实践经验再适度放松,较诸起步过松再收拾乱象,明显更有利于市场和发行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当然,要确保监管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为发行机构创造站稳成长的空间。

© 版权声明
法律援</div>        </div>
    </div>
        <div cla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