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加密货币战争”的深层解读

广告 X

文︱关品方

中美“关税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美国一计未成,一计又生;如今叠加加密货币战争,山雨欲来。由于金融科技不断进步,全球如何有效限制美元独大,建立環球多边货币体制?

特朗普欲维持美元(和美债)的主导地位,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改变目前联储局控制货币发行量的体制,让货币发行的权力回到联邦行政系统手里(白宫),力争联邦政府对利率和汇率有最终话事权。二是增加美元发行的多种形式,让美国民间资本垄断集团(科技私企,甚至军工企业)都可以发行货币(美元稳定币),增加美元的流动性,维持美元的需求。自标是通过这两个招式安排,一是集中管理美元汇率和利率,二是通过美元稳定币分散(和扩大)美元发钞权。一集中一分散,让美元独大的地位以新的形式延续。第一个招式主要是美国内部的问题。第二个招式涉及比特币和稳定币。这是两个新兴的货币市场,是全球性的较量。值得系统地进行分析,且看各国政府和国际集团(例如欧盟和金砖)如何因应。

中美“加密货币战争”的深层解读

货币经济学的概念如今有新的诠释。战后以美元定于一尊,从最初的黄金本位制到石油本位制再到今天的信用本位制,估计今后美元稳定币将会大行其道。美元稳定币的概念是和美元挂钩一对一,美元作为底层资产是无形的、单凭一个信字,信我就得。相信美元,应同时相信美元稳定币;真是天才。所以美元稳定币应该定义为信用本位制。中国将来在全球发行数字人民币,据说其底层资产主要是稀有金属组合,包括黄金和稀土,不是单纯指鼻哥“信我就得”。你方面孰优孰劣?视乎谁经得起时间考验。这些概念,笔者乐意反复解释。

比特币、迷因币和稳定币都是加密货币。加密货币的基础,建筑在区块链金融科技之上,笔者早前已经有不少文章分析过,不再重复。迷因币依靠名人社交效应,具游戏炒作性质,类近手游,性质和比特币及稳定币不同,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本文聚焦比特币(bit coin)和稳定币(stable coin)。

中国政府对比特币的态度明确。比特币不是法定货币,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和使用在大陆受到严格限制。政府的主要担忧是金融风险、洗钱风险。保护人民,严防比特币被用于非法活动。

中国政府定义比特币不具备法币属性,因此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它是一种虚拟商品,缺乏政府背书、没有稳定性。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从事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包括定价、买卖、抵押、保险。这些限制旨在防止比特币交易对金融市场的潜在冲击。

比特币基于区块链科技,其匿名性和跨境流通的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洗钱风险。政府因此要求相关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上报任何可疑交易。政府通过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比特币的风险,避免盲目投资。 中央的政策宗旨百变不离其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照顾广大民众的财产安全。

过去8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关注比特币的发展动向,并根据需要调整政策。早在2017 年已禁止发行代币(token)的融资活动;2022 年进一步明确比特币是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币地位。总而言之,对比特币的态度是严格监管和限制,维护金融安全、维持社会稳定。

中美“加密货币战争”的深层解读

稳定币也是加密货币,性质和比特币雷同;因此中国政府目前对稳定币的态度、同样定义其为不具有法币地位,相关业务被视为非法金融活动。这是一贯立场,旨在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给一般民众带来财产损失。

香港特区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中国金融市场向国际开放的一扇《南风窗》,也是一道《防火墙》。明乎此,做法当然不一样,香港需要和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亦步亦趋;但同时要参考中央的相关政策加以防范,允执厥中,既防止美国只照顾资本垄断集团利益的做法,亦要放开手脚、在一定程度上容许比特币和稳定币的运作;因此极具挑战性。通过香港特区,中国可以参与到国际间的比特币和稳定币市场中来,充分发挥香港特区的便利和特色。

中国的政策措施不断深化,2021 年出台《关于进一步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将稳定币定性为 “虚拟货币”并切断其与法币直接兑换的通道。2023 年出台《金融稳定法 (草案二次审议稿)》,规定稳定币发行方需满足 “实缴资本 10 亿元人民币以上 ”“提供100% 准备金” 等主要条件;同时要求监管部门采取多维度措施,切断支付渠道、处置相关网站、监控相关APP(应用程式)、加强市场主体登记和广告管理、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中国对稳定币的态度,不是一棍子打死;容许在香港发行港元稳定币,是先行先试。不排除日后容许在香港发行人民币稳定币,以离岸人民币作为底层资产,一对一挂钩。

中央对虚拟货币的监管原则包括三个方面,从国际金融学的角度看,其实轻车熟路、学界耳熟能详。

第一是风险防控:因为稳定币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例如市场挤提波动和资金无序流动),要采取严格监管措施,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第二是主权货币(法币)保护:通过加强对稳定币的监管,防止其对人民币的主权地位和国家的货币调控政策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是平衡创新与监管:在防范风险的同时,要探索如何在金融创新与市场限制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点十分重要,正正就是为什么中央容许香港特区通过发牌制度让持牌机构发行港元稳定币。据说年底前将有3至8个获准,暂时名单已有但未定,笔者在此不可透露。中央同时在深圳前海进行 “多币种跨境结算” 测试,是为这方面的金融基建做准备。

回头再说比特币。比特币和稳定币有什么分别?比特币是指基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是通过密码学原理和分布式网络实现点对点交收的电子现金系统,限量发行,总量不变。比特币的核心特征是去中心化,不受中央银行等政府监管机构控制,所有交易都通过网络节点验证、记录在不可篡改的公开账本上。通过比特币,用户可以在全球进行快速的、低成本的转账,特别是在传统银行系统覆盖不足或费用昂贵的场景下,有流通的便利性。

中美“加密货币战争”的深层解读

比特币有三个基本特性:1/有限供应量(总量2100万枚)、2/交易透明性、3/网络安全性。

比特币在大陆的相关活动受到严格监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首先是交易限制。2021年起,全面禁止比特币交易服务,境内交易所全部关闭,相关交易活动被定为非法。其次是挖矿禁令。全面清理整顿所有虚拟货币的“挖矿”活动,禁止新增项目投资建设,存量项目有序退出。第三是金融机构限制。银行、汇兑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虚拟货币相关业务,不得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

至于个人持有,基于自由原则,虽然交易被禁止,法律并未明确禁止个人持有比特币,持有者只是无法通过境内平台进行交易(通过香港特区的平台可以)。

比特币如缺乏适当监管,可以是庞氏骗局、击鼓传花、郁金香泡沫(笔者上月已有文章谈过鑫慷嘉崩盘)。但比特币的价值源自共识和互信,所有账本都清晰透明,如运用及监管得当,有其方便流通的正面作用,不可否定。

比特币的共识和互信是因为其核心机制是去中心化(区块链 + 挖矿);具有开源代码、账本公开,任何人都可验证的透明度;没有任何“官方”或“保证收益”的回报承诺;投资者自愿买入,靠供需关系形成价格。美国定义其为商品、日本视之为资产,中国将其纳入到监管体制之内 : 内地交易非法,个人持有合法。

比特币是具稀缺性的数字资产(2100万枚封顶,现价11万美元/枚,市场价值可高达2.31万亿美元);其供给机制由编码写死、另有减半机制可以减少增发速度,挖出不易。比特币的需求基础,除了炒家投机希望赚快钱之外,也有源自避险(掩饰非法资金来源)、跨境支付(大宗商品的正常支付渠道被美国制裁截停)、Web3 (金融科技创新 : AI+大数据)等用途。是不是很复杂?笔者的理解 : 中央的做法是先严格监管、后逐步放开。社会主义原则是从大局着想,保护人民的财产安全。

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剧烈,但事实证明,比特币在国际间有长期支持者和技术生态的支撑。特朗普上台以来,过去半年由于国际市场预期美国将会大力推广加密货币(为了维持美元霸权和美债地位),比特币过去半年升值了大约 175%,从大约4.2万美元/枚上升到近日的大约11.7万美元/枚。比特币已运作10年以上,需求稳定增长,估计会长期存在。因此应该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逐步放宽,而不是全面排斥。

再说一次,比特币的价值源自共识和信用。这方面和法币(以及稳定币)本质上相同。由央行背书的数字人民币(CBDC),还有日后打算推出的金砖数字货币,同样如此。人类社会的经济运作,建立在共识和信用之上,文化是共识、货币是共识、法律是共识。共识就是信用。货币是购买力,我们相信它的价值稳定,所以有共识持有它,进行交易、互相接受。比特币的共识是去中心化以及限量供应。相比美元和美债的滥发,比特币的共识和信用将不断增大,正常情形下,因为限量不增发,比特币的价值(和价格)只会越来越高。

因此,笔者认为,比特币的特性甚至超越黄金,甚或会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组成部分。黄金的全球市值现在是大约24万亿美元(由于金矿开采,黄金供应逐步增加),如今比特币的潜在市值是大约2.31万亿美元。当比特币的2100万枚全部被挖出,价格高达100万美元/枚的时候,比特币的市值将会是21万亿美元,和黄金的市值差不多等量齐观。

本文已太长,下周继续谈稳定币。笔者个人估计,中央对特朗普打算怎样维持美元霸权和美债地位,已经有一整套对应方案。下周再说。

© 版权声明
法律援</div>        </div>
    </div>
        <div cla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