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节·在现场】矿难救援现场的72小时
“2023年2月22日13时,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内蒙古新井煤业有限公司矿区发生大面积坍塌,造成多名作业人员和车辆被掩埋。”2月22日16时左右,这则消息瞬间在网上刷屏。
“初步核实,有50余人被困。”“18时44分,坍塌区域再次发生比较大的山体滑坡,救援工作陷入困境。”官方媒体不断更新的消息,预示着事态的严重性。
“必须要去现场。”得知消息后,作为从业近20年的记者,历经过3次矿难现场报道,被困人数如此之多,我在此前的职业生涯中从未遇到过。
通过导航查询,呼和浩特距离事发地阿拉善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有900多公里。
2月23日,我和同事魏全民乘坐最早的一班飞机赶往了阿拉善左旗。
下了飞机,如何进山?乘车,而且必须是越野车。还好在前一天,同事已经帮我们在当地联系上了一辆越野车,令我们庆幸的是,司机对事发煤矿的具体地点比较熟,还充当了我们的向导。23日下午,我们几经周折赶到了事发地。“发生坍塌的是露天煤矿作业面北侧山坡,现场形成了南北长约200米、东西长约500米、净高约80米的坍塌体。坍塌体多为土石,预计接近一千万立方米。”在救援抢险总指挥部,这一消息着实让我感到震惊。
8支救援队伍、334名救援人员、129台(辆)各类救援器械车辆、9名安全生产专家正在现场开展救援工作。与此同时,内蒙古已经调度邻近地区救援人员赶往现场进行支援。
田凤元在救援现场进行报道
“我们想进入核心救援区采访。”“下面随时都有滑坡的风险,不能下去。”在多次与救援抢险指挥部沟通后,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答复。
“可以下去了,不过只有很短的采访时间,一定要注意安全。”焦急地等待了1个多小时后,我们最终跟随现场救援人员赶到了核心救援区。
核心救援区亮起了应急照明灯,救援人员轮班作业,挖掘机在不停地清理土石。
随着挖掘机不停地作业,被挖掘出来的车辆“空心”情况明显,挖掘现场坍塌的风险性很高,给现场救援人员带来很大的危险。“救援人员是在用生命抢救生命。”救援队长在现场说出了这次救援的难度和危险性。
简短地采访、拍摄后,我和同事迅速跑上车,用手机和电脑编发第一条现场新闻。20分钟后,《央广网直击|内蒙古露天煤矿坍塌事故救援核心现场》图文报道顺利播发。
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的镇上只有少数几家小旅馆,事故后已经全部客满。
在救援现场采访的3天里,我们每天乘车往返核心救援区和作为临时休息场所的孪井滩方舱医院。期间,还跨省乘车赶到宁夏青铜峡市人民医院,对伤者情况进行了采访。
面包、方便面是日常的餐食,采访、拍摄,剪辑视频,为了抢时效性,有几篇视频报道都是在凌晨两三点发出来的。
3天里,我们一共刊发了20多篇图文、视频报道,用第一视角呈现了事故现场紧张、有序地救援情况。
(作者系央广网记者 田凤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