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MBCT,不那么懂CBT认知行为疗法,不懂CT认知疗法。。。
试着想从第三代CBT的角度回答一下。
前言:
“去中心化”确实来自于CT认知疗法,但是当时不过是作为改变认知的“技法”之一去使用。
后来,临床家却发现“去中心化”中隐藏的洪荒之力,以至于触发了第三代CBT浪潮,包括MBCT。

跟“去中心化”常常成双成对出现的概(ji)念(you),是“距离化(distancing)”。
特别是第三代的认知行为治疗里,一般都将”去中心化/距离化“并列而谈。
如果用最简单的解释方法的话,”去中心化“的意思便在于:与自己的”思考“、”感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或者说,不会一直占据内心世界的中心。
粗暴地换句话说,”不上头“,哈哈哈哈。

好,那如果进行严格、严谨的定义的话,”去中心化“意味着:将思考和感受作为内心对现实的反应,作为一时的、暂时的心理事件去体验。
举例而言,来访者可能感受到很愤怒,但知道愤怒会过去,甚至知道这只是自己心灵的部分;来访者可能觉得”世界要完蛋了“,但是知道这只是自己一时的想法,甚至知道那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念头。
很有一种”白驹过隙“的感觉。
庄子的原话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里的”人生“也好,”天地“也好,这种更大的”脉络、语境(context)“便是促发”去中心化“的重要要素。
基本上,以上就解释了”去中心化“的意义了,大多数小伙伴看到这里就可以说”再见“了。
(对了,你,点了赞再走。)
关于”去中心化/距离化“如何在认知行为疗法浪潮中发挥的”洪荒之力“。
另外成文,扔到了自己的专栏里,水篇数。
有兴趣的小伙伴,欢迎大家移步↓
那些临床心理学家的故事zhuanlan.zhihu.com/c_1221007409537593344

© 版权声明
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bitokx@163.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